前言
宋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黄金时代",是一个集文化蓬勃发展、科技层出不穷、艺术百花齐放、经济欣欣向荣、人民生活富足的朝代。
在宋朝时期,男子簪花成了一种非常流行的礼仪制度,无论是王侯将相,亦或是市井小民均有簪花的爱好。实际上,簪花是从唐朝时期起源的,一直发展到宋朝时期,男子簪花,才成为一种盛行的、独特的社会现象。
男子簪花逐渐成为了朝廷的一种典礼制度,是宋朝时期宫廷盛世的标志,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普遍化、大众化的趋势。

如果仔细翻看《水浒传》的原著的话,就不难发现魁梧的梁山好汉们对簪花的狂热,无论是宋江亦或者是刽子手蔡庆,无不热爱簪花,就连其中的江湖大盗甚至选用了"三朵花"作为自己的称号,一时之间引得许多的同行(大盗们)纷纷效仿,四朵花、七朵花等称号层出不穷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有一些疑问,这些魁梧雄壮的汉子们和娇媚柔嫩的花朵仿佛怎么也联系不到一起,甚至看起来还是有些怪异的,为什么还要学着和小姑娘对簪花爱不释手呢?簪花的起源
唐朝的簪花已经出现,并没有形成礼制规范
簪花最早要追溯到汉朝时期,在重阳节的时候有着折茱萸、避邪气的习俗,早先是用在妇女和儿童身上的,但是关于成年男子簪茱萸的习俗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唐朝之前)。

唐代之后,关于男子簪茱萸已经有了明确的记录,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很好的证明,当时的成年男子簪插茱萸的习俗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唐朝时期宫廷皇帝簪的花并不是随便一朵花就能上头的,用都是1~2寸的牡丹花,因为牡丹作为花王,一般都是由皇帝才能够佩戴的,并且这种牡丹花华美异常,价格自然不会便宜到哪里去。
并且,唐玄宗时期,在玄宗尽情观赏长安春日的美景时,觉得此时仅有美景无诗作陪有点干巴巴的,于是一个叫做苏颋的大臣在玄宗的受益下,一句"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一下就戳中玄宗的心,于是玄宗就高高兴兴就亲自为他簪上了一朵花作为赏赐
《开元天宝遗事》: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时人荣之。

如果仅仅按照皇帝的这个习惯推断,李白大大估计没少被簪花!
宋朝时期,簪花突破次元壁,成为皇帝拉近君臣关系的砝码
到了宋朝前期,皇帝同样也是簪花的,但是这种仅限于皇帝之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局动荡,皇权不太稳固的时候,就需要拉近与群臣的关系,表现自己对大臣们的宠爱与亲近。
于是,就开始将这些原本象征皇权的"簪花"赐给大臣,这种特权也开始向下移动,但是在这个时期下移并不明显。当时的司马光在获得进士之后,就曾经受到过宋仁宗的簪花赏赐,由于他并不喜欢这种奢靡的身外之物,收了皇帝的花,自然也并没有佩戴。

并且,在这个时期,即便是皇帝给大臣们赐花给大臣们,大臣们也并没有将它看作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反而是放到侍从的手中,由他们捧着带回家
说白了就是大臣们的一种变相的排斥心理,只是出于君命不可为的缘故。之后御史觉得大臣们拂了皇帝的面子,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上书要求官员们必须佩戴皇上所赐的花朵回家
《宋史》:庆历七年,御史言:凡御大宴并御筵,其所赐花,并须 载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持戴,违者纠举。
所以,在庆历七年也有了关于簪花的进一步规定,自此,朝臣簪花就慢慢的成为了宫廷礼制的一部分。簪花行为的演变
簪花由朝堂上的流行到民间的盛行
随着簪花礼制的进一步发展,宋朝开始对簪花有了具体的等级划分,主要是根据官员的等级高低来赐花的,当花朵和官员等级画上等号的时候开始,朝中的大臣们并不再一味的排斥簪花,反而以簪花为荣耀。

皇帝为了表示对大臣的喜爱,通常会将花朵赐予大臣,新科进士往往就是宴会上被赐花的对象,当他们簪花回家的时候,所簪的花朵通常会被乞丐所抢去,他们希望能够带上这样的花来沾沾喜气,以求摆脱现实的困境。
之后,朝中大臣们的簪花行为逐渐地被民间所效仿,民间的百姓们虽然没有能力到朝廷中做官,接受天子的赏赐,那么就只能自娱自乐,自己为自己簪花,也算是个望梅止渴吧。此后,大街上随处可见都是簪花的男子,成为了一道十分亮丽风景。
与此同时,在朝廷庆典、重大的节日来临的时候,人们不管是男女老少,都会簪上鲜艳的花朵来庆祝节日,并且还区分的十分的详细,根据节日的不同,人们就会佩戴不同的花朵,比如五月初五佩戴茉莉花啊,重阳节的时候佩戴的都是菊花啊等等。

在此之前,簪花虽然也有习俗,但是铺开的面并没有那么的广泛,到了宋朝,由于统治者们的极力推行男子簪花,一时间使得民间大肆效仿,簪花现象与日俱增。
簪花出现了等极化,并且作为发起人的皇帝却不簪花了
随着朝臣们越来越注重簪花,刚开始官员们所簪之花和大小是并没有做明确的规定的,这样做无疑是对当时的等级制度做了一个不小的冲击之后,为了维持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统治者们这些花划分了大小、颜色、质地、类别等以维持等级制度。
在宋朝时期,随着簪花行为的下移,牡丹开始渐渐走下神坛,但是价格还是非常的昂贵,比如像牡丹的品种之一姚黄,这种花极其稀少,再加上它本身是黄色的,十分华丽,才能成为皇帝佩戴的独簪之花,这同样也是皇权至上的一种体现。

但是,十分有趣的是,当民间簪花现象日益盛行的时候,皇帝,这个簪花行为的发起人却决定不再簪花了,全民簪花,这不仅代表着皇权的独特性不再存在,更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也慢慢的跌落神坛。
因为宋朝时期商品经济还是非常发达的,人民生活富足,在这个时期,即便是在名贵的品种,也不能彰显天子的尊贵地位,天子和平民的差距越发减小,这明显是跟儒家提倡的"等级有序、尊卑有别"的观点是相悖的,于是便出现了"唯独至尊不簪花"的现象。簪花与诗人间有着共鸣,认同感也在增加
并且,在古代,不同的花朵之间一般都会有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君子常常以花自居,如梅花的不畏严寒的高洁形象,而牡丹常常象征着富贵。在宋朝时期也是如此,诗人们往往会借助花的特殊含义来表达自己不媚俗流安贫乐道的精神,再加上朝廷的重视和簪花行为风靡民间,与诗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使得当时的簪花行为又加了一层特殊的社会符号
并且,宋人通过簪花行为还对国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无论是身在异乡,或者是异国过的宋人,因为之前每次度过佳节的时候都是会有簪花习俗来的,这时不免会联想到昔日的美好时光,这时候簪花不仅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是对故土的思念和怀念。普通民众簪花的美好追求和祈求心理
实际上,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那些颜色鲜艳、气味芳香的花朵一般会被人们认为是祥瑞之花,希望通过佩戴它能够让人们身体健康,驱邪避凶,当时的茱萸便是如此。
由于皇室对于簪花行为大加提倡,还形成了礼仪化和等级化,而使得被簪花的人们心中有着极为强烈的荣耀感,这种荣耀感使得当时的民众不断的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这种认同感,以求光耀门楣

《钱塘遗事》:两观天颜,一荣也;胪传天陛,二荣也;御宴赐花,都人叹美,三荣也;布衣而入,绿袍而出,四荣也;亲老有喜,足慰倚门之望,五荣也。
并且,在宋人眼中,赐花的重要性排在第三,甚至比入朝为官更高,因此,他们大肆仿照朝中大臣的繁花行为,也就不能理解了。结语
实际上,宋朝男子的簪花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个变化过程,从排斥簪花、不簪花、簪花、崇尚簪花的这一系列过程,其中在这个变化中,统治者的引导作用是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比重,并且还将簪花上升到了礼仪的程度,这是哪个朝代都曾有过的。
这种簪花的荣誉感,使得全民簪花成为了一个习惯,不仅如此,由于宋朝男子对簪花的追求,这种突破次元壁的审美甚至还通过文化输出影响了周围的其他国家。
宋朝称得上是最爱花的朝代,簪花、赏花、种花的宋朝,处处沐浴在花海之中大,簪花的礼仪同样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转变,并且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之间会配在不同的花朵,极具包容性的簪花行为,反映出宋朝在礼乐制度和公众生活之间是取得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和融合。
宋朝簪花的习俗盛行是各个阶层共同努力的成果,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审美发生改变,除此之外,如如此大量的簪花行为,更是大大促进了国家花卉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开元天宝遗事》 《宋史》《钱塘遗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