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拒絕了楚莊王的詢問,莊王就誇耀楚國的軍事力量加以威脅,說:“鼎沒有什麼可稀罕的,我們士兵在戰場上折斷敵人的戈尖矛頭就足以鑄成九鼎。楚軍到來,周定王忙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見面時,莊王乘機向王孫滿詢問周王室九鼎的大小和輕重。

楚國原是漢江間的一個方圓百里南夷小國,不受人重視。西周初年,諸侯會盟時不能入席,只被派做看守燈火的雜務。此後還常遭到周王室的討伐。但是,進入春秋時期,南方的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從考古材料看,其生產力水平並不比中原各國低,在某些方面還取得領先的地位。

楚國地處江漢平原,有着良好的自然條件,農業比較發達。楚國人也很重視水利灌溉。楚莊王時令尹孫叔敖就曾因堵截汝水,興建期思陂灌溉工程,是我國最早有記載的水利建設。

有着雄厚物質力量的楚國,在楚武王、文王、成王、穆王時期,逐漸吞併了周圍小國,已由過去“篳路藍縷,闢在荊山,以啓山林”的小國,發展成爲雄踞江漢,覬覦中原,地方千里的大國。

春秋前期楚成王時國力發展到第一個高峯,在他當政46年中,屢想北進,但召陵受到齊桓公霸權的阻擋,城濮又遭到晉文公的打擊,晚年想改立繼承人不成,被迫自殺。他的兒子穆王因是逼死父親自立,造成內部分裂,在穆王短短的12年政權中,無所作爲,國內一些強宗大族勢力興起,互相爭奪,使楚政治上出現危機。楚莊王就是在這種困難環境中即位的。

據傳說楚莊王在即位的三年中,“左擁鄭姬,右抱越女”,日夜作樂,怠於政事。不少人勸諫他,他卻發佈了一條命令:有來進諫者殺頭!

一天,有個叫成公賈的人去見他,莊王問他見到命令沒有,成公賈說他不是來勸諫的,而是來說謎語解悶的,莊王就讓他說說看。成公賈說:“南山有隻鳥,三年不飛不動也不叫,是什麼鳥?”成王回答說:三年不動是決定志向,三年不飛是在長翅膀,三年不鳴是觀察周圍情況。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莊王隨即上朝理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劉向《新序》卷二)。國人歡悅,楚國大治。原來他即位初年,不問政治,是採取外昏內智的策略,用沉湎於酒色做掩護,使矛盾暴露,洞悉忠奸,一旦着手整頓朝政,就能情況明,決心大,處理正確。

楚莊王整頓內政後,首先是征服庸國。穆王末到莊王初年,內亂頻繁,又發生天災,經濟上困難。周王的一些部族乘機叛楚,這其中以庸人爲首。它聯絡麇、戎、蠻、百濮等部族,聲勢很大。當時形勢很嚴重,申、息兩地的北城門都不敢打開,怕中原諸侯乘機來攻,有人提出遷都以避戎蠻的主張。

庸是一個古老國家,周武王伐商的聯軍中就有它參加,地在今湖北竹山縣。它東南至魚邑(今四川奉節),北到陝西安康,地處秦、巴、楚之間,是西北通秦,北上中原的戰略要地。楚莊王於公元前611年(魯文公十六年)起兵伐庸。莊王的策略是打擊主要敵人,瓦解其他。果然,楚起兵伐庸後,麇和百濮等少數部族都懼而退兵。楚軍採取七戰七敗的麻痹驕敵策略,然後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滅掉庸。這一戰役不僅解除了西部威脅,同時把地盤擴大到今湖北西北,與秦直接相接。

楚接着向北用兵,進攻陳國。陳本是親楚的,因陳共工死時楚人“不禮”,倒向晉一方。公元前608年(魯宣公元年)莊王帶兵進攻陳、宋兩國。晉國趙盾救陳,責問鄭國親楚之最,楚在北林(今鄭州東南)打敗晉軍,並活捉晉將解楊。

次年春天,楚指使倒向它的鄭國進攻宋國,鄭宋兩軍戰於大棘(今河南睢縣南)。楚國主將華元戰前殺羊分賞士兵,卻漏掉了給他駕車的羊斟,鄭宋兩軍開戰,羊斟就把華元一直拉到鄭軍中,一國主將,就這樣當了俘虜。宋軍無主將,自然大亂而遭慘敗。鄭人繳獲戰車460輛,斬首100人,活捉250人。

羊斟這種因私怨而大敗國事的行爲,回國後卻未受到懲辦,當華元逃回問他是不是馬不聽使喚,他卻回答說是人不是馬,說完就逃之夭夭。這充分說明宋國軍紀、法紀敗壞到了何種程度,所以宋國一直積弱不振。

這年夏天,晉聯合宋、衛、陳三國準備攻鄭,以報大棘之仇,楚國將軍隊開到鄭國國都等待晉軍,晉中軍元帥趙盾率領的四國聯軍不敢前去交鋒就退了回去。可見,楚莊王這隻鳥鳴起來,確實是把晉國人嚇住了。

楚國軍隊兩次同晉相遇都佔了上風,莊王更大膽地向北推進。公元前606年(魯宣公三年),他到今河南伊洛流域進攻陸渾之戎,把軍隊開到周王室的國土上來顯示力量。

楚軍到來,周定王忙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見面時,莊王乘機向王孫滿詢問周王室九鼎的大小和輕重。九鼎是王權的象徵,王孫滿知道此問不懷好意,就用德義的道理去折服對方,他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於德義的有無,不在於鼎的大小輕重。”拒絕了楚莊王的詢問,莊王就誇耀楚國的軍事力量加以威脅,說:“鼎沒有什麼可稀罕的,我們士兵在戰場上折斷敵人的戈尖矛頭就足以鑄成九鼎!”

王孫滿針對楚君目無周天子的傲慢態度,反駁莊王道:“你怎麼忘記了這九個鼎的來歷呢?它是夏代極盛的時期,遠方各國諸侯來臣服,由九州的長官貢獻的金(銅),把各州的山川物產畫上圖形,都鑄在上面,它象徵着整個天下。後來夏桀失道,鼎就遷到商人那裏。過了600年,商紂王暴虐無道,鼎又遷到我們周朝了。可見只要有德義,鼎雖小也是搬不走的,沒有德義,你的鼎再大也保不住。我們的祖先周成王安放九鼎時,上天准許我周朝有30代700年的天下,現在周朝的德義雖然衰了,可天命還沒有完,鼎的輕重你不能過問呢!”楚莊王一聽,九鼎還有這樣大的來頭,就不再開口。

夏禹鑄九鼎,作爲政權象徵傳到夏、商、週三代,照王孫滿所說鼎上還鑄有各地山川物產等花紋。鑄上山川花紋的鼎,先秦時期還未出土過,商代前期的鼎都是以素面爲主,夏禹時不可能有這樣的鼎。所謂禹鑄九鼎的傳說是靠不住的。

古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中禮器確是以鼎爲主,用鼎的多少,是等級高低的標誌。周王室有鼎,當有其事,但卻不是指夏禹鑄的九鼎,搬出禹鑄的九鼎爲傳國器,並附上神祕的色彩,是王孫滿用來嚇唬莊王的。

楚莊王覬覦周王室,是好楚國的 傳統國策一致的。莊王問鼎,周王室也無可奈何,只靠一個大夫用言辭折楚兇焰,並承認“周德衰”而求助於“天命未改”,反映此時周王室的權威不僅對強楚,就是在自己臣民的心目中已經沒有多少分量了。

楚莊王被王孫滿駁斥,他也認識到當時是不可能滅掉周王室的,就帶着軍隊回去了。楚莊王向北用兵時,他的後院卻起了火,國內發生了貴族鬥越椒叛亂和舒蓼人(在今安徽舒城、霍山、桐城一帶)反楚的事件。

公元前605年(魯宣公四年)令尹鬥越椒趁莊王尚在中原未歸,就起兵造反,駐軍新野,阻止莊王返國。並且拒絕了莊王同他的講和,擺開戰場,決心武裝較量。莊王就在皋滸(今湖北襄樊市西)向鬥越椒進攻。結果鬥氏戰敗被殺。鬥越椒是古老的若敖族,從此若敖族被滅。這一事件反映出楚國王族中的大族對王權產生的危害。若敖氏叛亂的平定,使楚莊王消除了後顧之憂,可以專力對外爭雄了。

公元前601年(魯宣公八年)莊王帶兵滅舒、蓼,劃定滑水(今安徽合肥市東)爲楚國東界。爲了鞏固東方的安全,又與吳越兩國結盟友好。

接替鬥越椒爲令尹的是孫叔敖,這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一上臺就着手整頓內政和軍事,把舊的典章中有用的制度恢復起來,楚國在孫叔敖的治理下,國力很快得到恢復。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春秋史話》。《春秋史話》作者爲王貴民、應永深、楊升南,三位先生均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17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