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怕”则“怕”

■成文学

一个人有所“怕”,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人做事,“怕”还是“不怕”?关键是看对什么人对什么事。唐太宗虽为君主,也有所怕:“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这是“君子以恐惧修省”的怕。可以说,没有唐太宗的“怕”,就没有励精图治的“贞观之治”。我党我军老一辈革命家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不怕“武装到牙齿”的反动派。这种“不怕”,体现的是大无畏的担当精神。但同时,他们也有所“怕”,任弼时同志就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一个人有所“怕”,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由此,我联想到一些应该“怕”而“不怕”的现象。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罩着“迷雾”,把自己装进“套子”里,不怕人生方向迷失;有的习惯于当老好人,工作畏首畏尾,精神暮气沉沉,不怕部队建设滑坡;有的明知安全存隐患,不去想办法解决,能推则推,能凑合就凑合,不怕发生问题;有的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问题打哈哈,面对风险不敢闯,不怕难题困扰单位建设;有的谈“错”色变、望“错”生畏,本该自己负责的事,却要上推下卸,不怕官兵指指戳戳;有的为官不为,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怕贻误部队发展。诸如此类的“不怕”,究其原因,一个是精神懈怠,另一个就是责任担当缺失,不作为、假作为,尸位素餐。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让应该“怕”的真正“怕”起来。

心存敬畏常思“怕”。“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媒体曾对50多名贪官忏悔录梳理后发现,其中绝大部分官员从政之初的才干和政绩是突出的,群众也是认可的。他们之所以后来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主要就是对权力丧失了敬畏之心。事实也证明,党性不一定会随着党龄增长而增强,定力不一定会随着权力增大而提高。党员领导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善于用“怕”来约束自己,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常反思自己用权是否公正、有无违纪违法,思想上是否贪图安逸享乐,从而绕过“温柔陷阱”,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担当尽责常怀“怕”。位不在高,有为则名;权不在大,尽责则灵。一名党员干部如果责任心强,具备担当精神,心中就会常怕干不好工作、做不好事情。宋代名相范仲淹每天就寝前,总要把当天的工作和花费梳理一遍。两者相称,则能安稳入睡;否则,就夜不能寐。今天,在推进强军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这种寝食不安的“怕”应该更加强烈。具体说,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沉默失语,无动于衷,退避三舍,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就是要在矛盾困难面前敢带头,知难而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当好官兵的“定盘星”,不做八面玲珑的老好人;就是要在歪风邪气面前敢斗争,做挡风驱邪的“泰山石”,循铁规,出重拳,动真格,让正气压过邪气;就是要在失误面前敢担当,不诿过,敢于对失误负责,善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正风肃纪常存“怕”。解决熟视无睹“不怕”的现象,关键在于硬起正风肃纪的手腕,常查查为什么“不怕”,让“怕”成为法纪面前的常态。这就必须始终保持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做到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变、刮骨疗毒的勇气不变、严厉惩处的力度不变,剥去不良风气的“隐身衣”,革除积弊,让爱岗敬业、奋发有为风气充盈军营;必须消除认为“紧箍咒”紧了不自在的抵触情绪,破除不愿革自己命、不想动自己奶酪的特权思想,在作风建设上促使更多人完成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外力推动到内力驱动的转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