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的国名,从古至今,大部分的国名,都与姓氏有关。
古代以血缘为姓,宗族表属地,女称姓,男称宗族,同姓不婚。如轩辕黄帝,以公孙为氏,表示地盘,以姬为姓(早期的很多姓氏中都有女字,如姬、姜等)。
本来,宗族是表示领地的,加上后来周人分封了几个封国,不少封国都是姬姓,大家基本上都以宗族为国名。
我们熟悉的春秋战国、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大部分的国名都是氏姓。当然,也有后来的封建变革或范围扩大,氏族和国名也不完全相同,比如秦国,先是赵国,后来的非子封秦,开始叫秦氏。

再解释一下,上古时期的姓氏是明确的,宗族大多是贵族,被封到某地的宗族,有的封到某地后宗族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保留了原来的宗族。庶民一般没有宗族,也就是依附于贵族领地的宗族。但随着人口的迁移,平民百姓一般也会用宗族来表示自己的领地。比如,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就是指秦始皇的生母是赵国的女子。
雪上加霜的是,宗族与属国的关系并不完全是严格对应的。因为宗族分为下等宗族和下等宗族,有些贵族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即使封地发生了变化,也会保留以前的宗族,以显示自己的地位。
在战国后期,姓氏的合并和姓氏地盘的彻底切割,有两方面的含义和影响。
第一,姓氏不分出身,只保留了血缘的意义。赵姓不一定是河北人,秦姓与陕西没有什么关系。
第二,地名吸收了上一族的部分作用。比如说,如果你被封在陈国,那么你的名字就叫陈王;如果你被封在铁岭,那么你的名字就叫铁岭国(巴蜀)。
所以说,汉朝在元朝之前的国名的起源,其实就是氏族国名的残余。
汉代的国名。刘邦生于汉,原为汉王,以汉为国名;

刘邦
魏蜀吴。曹氏封建在魏,所以国名为魏;孙氏军在武帝,所以国名为吴;刘备的国名与蜀国从来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没有办法,前面已经有两个汉,所以遵循属地原则,以蜀汉代称来区分。

吴蜀魏
晋国。司马氏家族开始封建晋国,所以国名为晋。
南北朝时,一般来说,南陈国是以陈霸先的姓氏命名的,但要追究起来,其实陈姓本身就来自于古代的陈氏宗族,也是以封地为宗族,后来陈霸先也是以封地为陈公、陈王,其实也算是以封地为国名,只是这样封地和姓是一样的。
隋:杨家开始封地随,后来改成了隋,(觉得随字的意思不好),也算以封地为国名。
唐:唐代。李氏家族开创了唐朝。

唐朝
当然,后世的封地和地名也不一定完全对应,很多时候只是荣誉称号,虽然来源是远方的地名,但没有实际意义。比如说,曹操没有给他封魏王,但也没有给他封河北,让他去魏国称王;李渊给他封唐公,唐公的封号还是要追溯到唐尧,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从古代的地名中选取这个封号也是个不错的名字。但无论如何,这些封号的本源都是与封地(即古代宗族)直接相关的,目的是为了显示身份的尊贵。
下面的内容并不是要一一列举,而是说中国各个朝代的国号大多与古氏有关,而且大多也与开国君主的原始封号有关。其实,纵观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除了刘邦、朱元璋等人外,很少有白手起家、直接上位的皇帝,大部分都是诸侯争霸的结果。
所以,大多数的国家符号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或者说,实际意义是朝代赋予国家符号的,而不是朝代赋予国家符号的,而不是朝代赋予国家符号的。
比如汉,如果没有汉朝,那就是一条河、一块地的名字而已。但因为汉朝,我们民族都被称为汉。
极少部分国号确实有那么一些意思,比如王莽的新王朝,倒真是标新立异了。但穿越人的思路就不能按照古人的逻辑去推测了。
元清好理解,本来就是外族,跟华夏正统接不上茬,所以封地论不适用。有一说一,“元”这个国号取的是真有水平。
明也好理解,朱元璋属于一杆子捅到底的,反正都是新取,不如挑个好听的。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举报投诉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61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网文[2015]0377-157号京ICP证140123号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公司名称:北京一点网聚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