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的國名,從古至今,大部分的國名,都與姓氏有關。
古代以血緣爲姓,宗族表屬地,女稱姓,男稱宗族,同姓不婚。如軒轅黃帝,以公孫爲氏,表示地盤,以姬爲姓(早期的很多姓氏中都有女字,如姬、姜等)。
本來,宗族是表示領地的,加上後來周人分封了幾個封國,不少封國都是姬姓,大家基本上都以宗族爲國名。
我們熟悉的春秋戰國、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大部分的國名都是氏姓。當然,也有後來的封建變革或範圍擴大,氏族和國名也不完全相同,比如秦國,先是趙國,後來的非子封秦,開始叫秦氏。

再解釋一下,上古時期的姓氏是明確的,宗族大多是貴族,被封到某地的宗族,有的封到某地後宗族也發生了變化,有的保留了原來的宗族。庶民一般沒有宗族,也就是依附於貴族領地的宗族。但隨着人口的遷移,平民百姓一般也會用宗族來表示自己的領地。比如,秦始皇的生母趙姬,就是指秦始皇的生母是趙國的女子。
雪上加霜的是,宗族與屬國的關係並不完全是嚴格對應的。因爲宗族分爲下等宗族和下等宗族,有些貴族爲了顯示自己的地位,即使封地發生了變化,也會保留以前的宗族,以顯示自己的地位。
在戰國後期,姓氏的合併和姓氏地盤的徹底切割,有兩方面的含義和影響。
第一,姓氏不分出身,只保留了血緣的意義。趙姓不一定是河北人,秦姓與陝西沒有什麼關係。
第二,地名吸收了上一族的部分作用。比如說,如果你被封在陳國,那麼你的名字就叫陳王;如果你被封在鐵嶺,那麼你的名字就叫鐵嶺國(巴蜀)。
所以說,漢朝在元朝之前的國名的起源,其實就是氏族國名的殘餘。
漢代的國名。劉邦生於漢,原爲漢王,以漢爲國名;

劉邦
魏蜀吳。曹氏封建在魏,所以國名爲魏;孫氏軍在武帝,所以國名爲吳;劉備的國名與蜀國從來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沒有辦法,前面已經有兩個漢,所以遵循屬地原則,以蜀漢代稱來區分。

吳蜀魏
晉國。司馬氏家族開始封建晉國,所以國名爲晉。
南北朝時,一般來說,南陳國是以陳霸先的姓氏命名的,但要追究起來,其實陳姓本身就來自於古代的陳氏宗族,也是以封地爲宗族,後來陳霸先也是以封地爲陳公、陳王,其實也算是以封地爲國名,只是這樣封地和姓是一樣的。
隋:楊家開始封地隨,後來改成了隋,(覺得隨字的意思不好),也算以封地爲國名。
唐:唐代。李氏家族開創了唐朝。

唐朝
當然,後世的封地和地名也不一定完全對應,很多時候只是榮譽稱號,雖然來源是遠方的地名,但沒有實際意義。比如說,曹操沒有給他封魏王,但也沒有給他封河北,讓他去魏國稱王;李淵給他封唐公,唐公的封號還是要追溯到唐堯,雖然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從古代的地名中選取這個封號也是個不錯的名字。但無論如何,這些封號的本源都是與封地(即古代宗族)直接相關的,目的是爲了顯示身份的尊貴。
下面的內容並不是要一一列舉,而是說中國各個朝代的國號大多與古氏有關,而且大多也與開國君主的原始封號有關。其實,縱觀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除了劉邦、朱元璋等人外,很少有白手起家、直接上位的皇帝,大部分都是諸侯爭霸的結果。
所以,大多數的國家符號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或者說,實際意義是朝代賦予國家符號的,而不是朝代賦予國家符號的,而不是朝代賦予國家符號的。
比如漢,如果沒有漢朝,那就是一條河、一塊地的名字而已。但因爲漢朝,我們民族都被稱爲漢。
極少部分國號確實有那麼一些意思,比如王莽的新王朝,倒真是標新立異了。但穿越人的思路就不能按照古人的邏輯去推測了。
元清好理解,本來就是外族,跟華夏正統接不上茬,所以封地論不適用。有一說一,“元”這個國號取的是真有水平。
明也好理解,朱元璋屬於一杆子捅到底的,反正都是新取,不如挑個好聽的。
本文爲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收藏舉報投訴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3561號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京網文[2015]0377-157號京ICP證140123號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公司名稱:北京一點網聚科技有限公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