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站在花幾個月時間尋找和整理童謠之後,小河的團隊還會在當地做現場音樂會,請提供童謠的老人和今天的音樂人合作,把老童謠用最自然美好的方式傳遞給在這個城市生活的年輕人、孩子。“尋謠計劃”最美好的部分是“連接人與人”小河有一個小女兒,他找到第一首童謠的時候,曾想:“一定要讓我的女兒聽到,我覺得她會很喜歡。

2016年5月26日,音樂人小河在北京啓智特殊教育學校發起了首屆“迴響兒童節”,之後每年六一,小河的演耳團隊都會聯合藝術家朋友們一起,和孩子們共同度過快樂的“迴響兒童節”。今年六一,因爲疫情原因,無法與孩子們見面,因此“迴響兒童節”與小河的另外一個項目“尋謠計劃”結合,在線上舉辦了一場“長不大的童謠”音樂會。黃綺珊、彩虹合唱團、安娜伊思·馬田、斯斯與帆、以及小河、周雲蓬及萬曉利組成的“橫切面”樂隊……這些著名音樂人都帶來了好多好聽的歌曲。

這不是小河第一次採用這樣的方式與大家一起分享記憶裏的美好童謠。今年3月14日,他還曾邀請老狼、龔琳娜、安娜、莫西子詩、鍾立風、低苦艾樂隊的劉堃等音樂人,以童謠守護者的身份出現在“童年的迴響”直播音樂會上,獻出自己人生第一次直播彈唱和連麥。這也是疫情期間最引人注目的直播音樂會之一。在小河看來,“尋謠計劃”不只是爲了讓大家找回童年的感覺,“唱一首小時候的歌就找到童年的感覺了嗎?童年其實從來就沒有消失過。無論你現在多大,你的童年都在你現在的生命裏,就在你的身體裏,就在此刻。我們只需要真的看見它。”

從北京的“衚衕尋謠”到走向全國的“尋謠計劃”

作爲“尋謠計劃”的發起者,小河從2018年開始嘗試尋找“失落的民間童謠”。北京的衚衕,是小河“尋謠計劃”的第一站。他當時遇到了一位79歲的北京大爺,唱了一首京味濃郁、旋律古樸的兒歌《盧溝橋》:“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走駱駝,橋上駝鈴叮咚響,橋下蘆花一片白。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獅子多,橋上獅子數不清,橋下蘆花一片白。”

童謠的魅力瞬間擊中了他,他感動得強忍着淚水,沒有流下來:“這是我做音樂這麼多年從沒聽到過的一首歌,它的旋律特別好聽,歌詞很少,但特別有畫面感,讓人能感受到駱駝在橋上走的節奏。”除了這首歌,小河還收穫了很多驚喜,這也讓他決心把“尋謠計劃”變成一個持續進行的項目,從北京走向全國,對各地童謠都進行發掘和新編。

從2018年到現在,小河聚集了一個小團隊,靠跑斷腿這種“最笨”的方式去四處奔波尋找童謠。他們已經走過了北京、長沙、杭州、上海等4個城市,採訪了200多位老人,採集民間歌謠資料300餘份,從中提取活化出30多首美妙動人可以傳遞給今天以及未來孩子的本土童謠。

“尋謠計劃”最美好的部分是“連接人與人”小河有一個小女兒,他找到第一首童謠的時候,曾想:“一定要讓我的女兒聽到,我覺得她會很喜歡。”爲了尋找童謠,小河和他的團隊每天在各個城市走街串巷,到老人聚集的衚衕、公園、社區去尋找,和老人一個個接觸、溝通。

早晨8點,揹着阮琴的小河會走進某個公園,悄悄靠近大爺大媽聚集的地方,聽聽他們在聊什麼,自然加入話題,再開始問:“我們是收集上海老童謠的,你們有沒有記得小時候唱的童謠?”碰到玩樂器的老人,他還會拿出阮琴跟老人互動一段。每個公園常常一逛就是3、4個小時,像大海撈金,付出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卻往往會遇到無功而返的時候。但小河燦爛的笑容裏總是有極大的熱情,因爲對他來說,尋找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我們每一次去尋找,都是在開啓一個通道。如果老人感興趣,哪怕就簡單覺得你這個人可交,他可能就會給你介紹朋友。所以當記憶打開或者通道建立以後,它是很多可能的。有時候我覺得我們人跟人交往太有目的性了,但其實我們都只是美好事物的通道,越通順,越喜悅。”

當他們找到好的童謠,會請老人先唱,再讓專業音樂人調整和改編,並儘量保存老人記憶中的曲調,最終形成有文本、有韻律、還有演唱者的多媒體作品。每一站在花幾個月時間尋找和整理童謠之後,小河的團隊還會在當地做現場音樂會,請提供童謠的老人和今天的音樂人合作,把老童謠用最自然美好的方式傳遞給在這個城市生活的年輕人、孩子。“尋謠計劃更看中的,不是收集的結果,而是中間的通道:這個項目最美好的部分,是連接人和人,不同時代、不同年齡的人,音樂讓這部分連接可以被聽見。”

讓童謠在接力與活化中擁有新的生命隨着整理出一首首童謠,挖掘到一個個唱童謠老人背後的故事,小河發現,“老有老的帥,老有老的美”,生命的力量與莊嚴,讓他深深讚歎。“像北京的《盧溝橋》,上海的《搖船》、杭州的《秋柳》……我們聽到的不僅是童謠,也是一個個老人和城市的珍貴記憶。”小河說,“隨着一代代老人的離去,一首首童謠也在消失。真正的童謠和最真切的愛有關。在消逝之前找到它們,用今天的方式重新唱響,那一刻,老人、孩子和年輕人發生了自然美好的連接。這是我目前能做的最美好的事情。”

在“尋謠計劃”推進過程中,小河和他的團隊也遇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接力人”,從3、4歲的孩子到90多歲的老人,從身邊的朋友到陌生的志願者,越來越多人看到了“尋謠計劃”的努力,加入到了他們的隊伍當中。“尋謠計劃”也正在開拓各種新的渠道,聯動各地文藝、社團,從線下到線上,號召大家一起通過關注老的童謠而喚起對本地音樂文化的認知。

“這個計劃是沒有終點的,但因爲很多老人歲數確實大了,所以我們希望在五年內採集到所有被忽視的民間音樂文化區域,希望通過我們的尋找,讓更多的人重視童謠、發現童謠、傳播童謠。這是個接力和活化的過程。只有大衆都有了保護與傳遞的意識,纔有希望。”小河說,“現在‘尋謠計劃’已經超出了我們原來的期望,一個小小的音樂計劃,生髮出了枝芽。這些新的發生,也提醒我們,需要具備更強烈的生命願望與毅力,需要更多有效的工作與努力,才能獲取水、陽光,來迎向明天。”(PonyBoy攝)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王潤

編輯 關一文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