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知乎问《红楼梦》中的“掐牙”到底指的是啥?


这就要从中式服装上被忽略的边缘装饰说起。


很多人谈起中式服装上那些别有风情的元素,不是“花扣”(详见《花扣:绽放在旗袍之上的传统符号 | 读懂中国风》),就是刺绣(详见《给你一块刺绣,能认出多少针法?——纸上谈“绣”入门篇》),但对于收藏过民国老服饰的人来说,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绲镶”更重要啊!(本文其实也是给后面要写民国背景电视剧服饰做个铺垫)


清代晚期,服饰的边缘装饰变得十分复杂,最夸张之时衣料本身的面积仅剩下可怜的一点点。


△茶青色缎绣牡丹女夹坎肩,清光绪

直到19、20世纪之交,潮流“盛极而衰”,大家反而珍爱起简单的设计了。直到清末民初,衣服早就是一派清新纤细的模样了。(这段时期的服饰变化,详见《清朝末年:让我们穿好“新衣”迎接中华民国的到来》)


△ 民国初年的女性

(发型发饰解说详见《东洋髻:民国初年的日本潮流风》)

中式服装的养分大多是在这段历史时期开始吸收的,所以边缘的装饰大多细窄而明快,不复晚清的繁复。


要知道“掐牙”是啥要从理清这些服饰边缘的装饰工艺开始——

经常写的“滚边”是不正确的,正字应当为“绲边”。读音是一样,只是“绲”字不常见,大家就用“滚”字代替,以至于有些专业书籍里也会将错就错。


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因为服饰相关的名词里存在不少冷僻字。比如“翘边”“撬边”“拷边”的正字应该是“缲边”,读作悄;又比如立体剪裁中经常会遇到的“省道”,念作“sang道”,但“省”字并没有这个读音,它的正字是“颡道”。有些读音之所以正字的不同,是因为方言的影响。

说明:王光汉认为“缲边”有误,本字应是“削边”。


“绲”字的本义是织带,织带又常作衣服的缘边,慢慢地缘边也就被叫做了“绲边”。


△ 绲边,图源 暖玉生烟

和很多服饰上的装饰工艺一样,一开始是由实用出发,而后发展出来的。绲边可以收边不让布料脱线,对于一些薄料旗袍也有很好的定型作用,是非常基础的边缘装饰。


我们如今所见的“绲边”除了织带,常见的还有用面料剪裁成细条后加工使用。这个过程较为耗工费料,一般斜裁面料,便于包边时弯曲扭转,然后上浆熨烫。

△ 裁条示意图,《服装工艺》

绲边以前都是用手工缝制,表面没有线迹。如今可以用暗缝机仿暗缝的效果。此外还有缉明线的做法,如果稍加设计,其实效果也可以做到很好。

△ 绲边示意图,《服装工艺》

△ 暗缝机效果

经常并提“绲镶”的“镶”又是什么呢?“镶边”有时候看着和“绲边”差别不大,经常被混着叫,很多书上也认为他们是同样的东西。

说明:相关术语不同地区由于方言使用,会有习惯上的区别,本文仅做普通介绍。

如果说一定要区别一下,“绲边”通常只有一条,且在服装边缘,将衣服的面料里料一切包起来,而“镶边”装饰的部分会更多在表面。


△ 镶边,图源 暖玉生烟

也就是说,“镶”这个字更突出服饰表面的装饰性,以及面料和面料之间的拼接意义。“镶边”通常也会略宽一点,可以多条一起出现。


单条的宽镶边,也经常被叫做“宽绲边”。规范名词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区分这些工艺的差异,倒不是真的为了分个“你死我活”。


上世纪30年代一些边缘装饰较为华丽的旗袍,往往就是用了多条镶边,通过色彩和面料上的对比,让旗袍呈现出不同视觉效果。而如今旗袍更偏爱刺绣之类衣身的装饰,其实精制“镶边”所费的工本一点也不比市售简易刺绣低啊!


△ 多条镶边,图源 暖玉生烟

特别细的绲边和特别宽的镶边,其实都不好做。细了的难道可以想得到,宽了其实转弯就困难。如今市面上最常见的宽度,当然就是最好做的。


顺便提一下,多条镶边不一定就是异色的,同色也有,这样宽度可以做到,难度也用一条要低,同时也比较平整。

△ “两镶”旗袍遮盖接缝示意图,图源《小道可观——民国旗袍裁剪法研究

有时候“镶边”边上会带上一条细线,这种就被称作“嵌线”,可以让“镶边”更有立体感。


△ 镶边嵌线,图源 暖玉生烟

“嵌线”又分作埋线和不埋线的做法,埋线需要考虑埋进去的线缩水性。但也有一些中式服装的书中说,嵌线必须埋线。

△ 嵌线的做法,《服装工艺》

其实不仅仅是嵌线,多条镶边也存在如何才能一致整齐,又要适应服装的使用换洗与衣身面料保持平整。


嵌线可以做在镶边边上,也可以在两条镶边的中间。

△ 嵌线,图源 振兴祥

这些工艺都是很灵活,可以随意搭配。同样的,虽然在服饰的画面上占比不大,看在费工的面上也要加入描述,比如“一镶一嵌”、“两镶一嵌”等,大家一听就知道大概是什么了。


多重滚镶嵌的工艺,对于民国旗袍常见的“拔襟”做法(详见《“偷”襟与归拔:传统服饰平裁工艺之下的“暗度陈仓”》)也是有另外的好处。尽管“拔襟”可以弥补一部分的缝份“损失”,而通过滚镶嵌去“补益”,可以更进一步地降低制作难度。

“宕条”也经常作“荡条”、“档条”等,看起来跟“镶条”有点相似,但是“镶条”一般是一条挨着一条,而“宕条”是离开一段距离独立出现的,它一边和“滚边”、“镶边”一起出现,如同平行线一般。


△ 绲边宕条,图源 暖玉生烟

△ 镶边宕条,图源 暖玉生烟

“宕条”的制作更须耐心和熟练度,才可以在服装上看起来处处协调稳当。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必须要花了很多很多工夫,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的样子。


△ 宕条示意图,《服装工艺》

由于“宕条”几乎不独自出现,而是至少“一绲一宕”、“一镶一宕”,所以民国时期常见的两条差不多宽细的平行线(一绲一宕)也称“电车轨”,感觉也是很形象


有一些老衣服,会有看起来很像“两镶”或“两镶一嵌”的做法,仔细看就会发现中间那条是空的,也就是说用的是宕条的做法。


掐牙

于是我们可以回头去看“掐牙”,按照卢翰明的衣冠辞典所载,“掐牙”是绲边内所加的细条。

那么,“掐牙”就是与“嵌线”相类似的工艺,有的地方也会称作“出牙”。也有将细绲称“掐牙”。


尽管1987版《红楼梦》近乎封神,但它并非一部学术还原的电视剧,对着剧照去认书中的服饰工艺是不可取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掐牙”,就会发现我们对于服饰的审美是会受到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的浸染。很多古装剧以及古风服饰,喜欢在衣服缘边处加一条细线,这种“加法”甚至不需要经过思考,而是令人感觉“理所应当”,其实便是清代以来格外重视衣服边饰而一代代延续下来的审美。



仿佛是有人在我们的脑海里预设了这段“程序”,觉得那里应该有一条“线”,却很少问问到它为何会出现在那里。


我有时候觉得科普很累,也是因为很多人觉得自己脑海里的“理所应当”是“天经地义”,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思考,更抵抗质疑的声音。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 最近的文章 *

祖龙的诅咒:秦始皇荧幕形象中的“冕服怪圈” | 剧说服饰史

老了,就是要穿所欲穿! | 服饰博览

一个民族就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么?

“异装”爱好者的穿衣情商指南

-

春梅狐狸 ????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

[ 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作者 ]

【该内容通过维权骑士士值品牌馆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