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只要他還是我的孩子,我還是會說服自己接受這個事實。不準確的理解,跨性別就是有一些人,生理是男性的,但他心理上卻是女性的。

1

上午讀到一篇特稿:重慶一個天才高中生,因爲疑似跨性別心理,壓力過大,長期抑鬱,最後自殺了。

文章裏看,這個孩子“正常”的一面是,他從小就聰明過人,拿過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就讀名校,前途一片光明。

“非常”的一面則是,他從初中開始就有易性心理,癡迷於女性裝扮、飾物,長期接受心理治療,在學校裏可能還遭受過校園暴力和性侵。

而且,這些年裏,他獲得的支持十分有限,孩子的父母,實際上是不能接受孩子的這種“變態”,一直在尋找治療。

坦率地說,這個事,不管發生在誰身上,都是很棘手的。

我完全理解他的父母,也相信他的父母、或者孩子,都曾經想要努力的接受自己孩子有點不一樣的事實。

只是這個努力,沒有成功。誰也不想發生的事情,最後還是發生了。

2

中國的性教育課本,似乎不太提到 這些,法律上的權益保護也不太夠。

不瞭解,不知道,不代表就不存在。

實際上,他們在中國還是一個相當大的羣體,大概有六千萬人。單純看概率的話,這也就意味着,假如你認識一百個人,那其中就至少有四五個人是“同”。

而且,和大衆熟悉一點的“同”不一樣的是,性少數羣體,遠不是“同”這麼簡單。像重慶的這個輕生的孩子,他可能就是跨性別,而不是“同”。

不準確的理解,跨性別就是有一些人,生理是男性的,但他心理上卻是女性的。在自我認知裏,他也認爲自己是女性。

他們往往會極度渴求通過手術、藥物等方式,讓自己擁有女性特徵。反之,生理是女性者,也是如此。有些不能完成自我認知,或者接受自己的,一生都會在強烈的焦慮困擾之中。

今天在中國電視熒幕上很活躍的綜藝主持人金星,就是一個跨性別者。早年他是個“男性”,後來通過手術變成了“女性”,成了“她”。

還有《黑客帝國》的導演沃卓斯基,以前也是“男”的,現在則是“女”的了。變性之後,拍過《超感獵殺》,很科幻的美劇、

這個羣體,太超出我們一般人的經驗認識了。所以,在大衆的認知中,往往用一句簡單,飽有歧視意味的“變態”就打發了。

3

爲什麼會有同性戀?

有些人認爲是基因決定的,有些人認爲是後天環境養成的。

還有些人則根本上就否認這個事,認爲人的性取向天生就沒有非此即彼,或者喜歡異性,或者喜歡男性。

而是像一個光譜一樣,你可能偏向這邊多點,也有可能走向那邊多點。

酷兒、跨性別,易裝這些情況,爲什麼會有,原因可能就更復雜了。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瞭解不多。

但是我有一個樸素的認知:同性戀,或者其他的性少數羣體,也是人,他們的性取向與所謂的“主流”不符,並不是一種罪。

再進一步討論下去,也許還可以問一問,什麼是主流,什麼是非主流,是誰規定的,他有什麼權力規定呢,從來如此,就是正確的嗎?

觀念的進步,社會的寬容,法律的完善,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回到現實生活,說實在的,如果性取向這個事情,是一個人自己能夠憑理智就決定的,那估計也不會有多少人會選擇愛上同性,困惑自己究竟是男是女吧?

畢竟,即使在所謂最寬容的國家,比如荷蘭,如果你的性向和主流不同,在生活工作中也要面臨不小的壓力。

而對孩子來說,無論在哪裏,在青少年時期,青春會分外殘酷,更容易受到霸凌,排擠,孤立,甚至於暴力、攻擊、恐嚇。

4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的長大。

不求大富大貴,只要能像大多數人一樣上班下班,結婚生子,那就很滿足了。

在我們的眼裏,這是正常的人生。

如果一旦出現“意外”,你的孩子瘋狂地想要做變性手術,你的女兒只想和女生約會,怎麼辦?

我認真地想過這個問題:如果我的孩子,“不正常”了,成了大家所說的“變態”,我該怎麼辦?

坦率地說,沒有辦法。

最開始,會不解,憤怒,失望,傷心。然後嘗試着說服孩子,這是錯誤的,你要糾正過來。最後,估計還會瘋狂的尋找各種方法,嘗試治療。

但很快我就會明白,那些打着可以治癒性向旗號的治療,幾乎可以肯定都是騙人的。

即使經過治療,孩子暫時看起來“正常”了,那也不過是一種僞裝和壓抑,也許是導向更大悲劇的開始。

最後的最後,我想,大概率也只能接受,也許會鬧心,會想來難過。但只要他還是我的孩子,我還是會說服自己接受這個事實。

我會勇敢地站在他身邊。

只是,我會再小心一點,會試着讓他懂得一點:我能接受,別人未必能。我們的路,可能會走得更加艱難。

也許唯有巧妙地隱藏這個祕密,才能保護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