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爲數衆多的清代檔案文獻,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推出的新展“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將以往深藏大內的官書詔令、檔案奏摺、名臣傳記、檔冊輿圖等珍貴史料公之於世,力圖向觀衆呈現清代文書發展與面貌,揭示清王朝的政治祕辛、君臣關係、政經文化與朝代興衰。臺北故宮博物院保存大量清代奏摺文書,其上可見歷朝君主對臣工進呈事務的硃筆批示,不僅反映皇帝的個性與施政風格,亦呈現君主個人的書法特色。

(原標題:臺北故宮新展“清代文書”:呈現清帝起居及詔書奏摺裏的故事)

自先秦始,中國曆代政府均着手建立完善的國家檔案保管制度,檔案保存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爲後世留下豐富的史料文獻。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爲數衆多的清代檔案文獻,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推出的新展“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將以往深藏大內的官書詔令、檔案奏摺、名臣傳記、檔冊輿圖等珍貴史料公之於世,力圖向觀衆呈現清代文書發展與面貌,揭示清王朝的政治祕辛、君臣關係、政經文化與朝代興衰。展期持續至8月30日。

據悉,此次展覽將分爲“詔書故事”、“官修史書”、“硃批奏摺”、“奏摺錄副”、“軍機檔冊”、“人物傳記”、“斯土斯民”7個單元部分,其中“斯土斯民”單元將特闢專區,着重展示清政府對臺灣地區的轄治及與臺灣地區少數民族的相關文獻。

硃批奏摺

檔案,不僅是政府部門遂行職能所形成的文書紀錄,更是考察國家政務推動與法規制定過程的重要參考依據。由於檔案具有參考稽覈價值,因此自先秦始,各代政府莫不着手建立完善的國家檔案保管制度。據《史記》載述,西周成王已下令將政府重要檔案藏於金匱,可見中國的檔案保存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此一作法歷代相沿不替,爲後世留下豐富的史料文獻。

政府檔案具高度機密性,外界不易接觸。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檔案文獻,包含政府部門公務往來的各式文書、官員履歷傳記,以及官方編纂的歷朝實錄、起居注冊、聖訓、會典等。由於事涉國家大政,此等檔案典籍皆經清政府審慎封固保存。滿族入主中原,檔案管理與保存承襲前朝舊制;對於登記、謄抄、繕修、覈對、歸檔等項,皆以明文規定。例如職掌全國高度機密政務的軍機處,所經辦處理的檔案簿冊數量浩繁,而檔冊因長期翻閱,多易損壞,每經歷數年必須重新繕修,以備缺失,可見清政府對國家檔案管理、維護與保存的謹慎態度。

詔書故事

詔書是皇帝於國家舉辦隆重慶典或遭逢重大事件時,親向天下臣民頒佈的一種文書。舉凡皇帝登基、親政、大婚、駕崩、罪己、退位、皇太后上徽號等,或皇帝認爲有必要讓天下知曉的事務,皆透過詔書周知天下臣民。清代詔書以滿漢文字書寫,並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起首,中間敘述頒詔內容,文末則爲“佈告天下,鹹使聞之”等語。詔書由內閣官員起草,經內閣大學士審定,再進呈皇帝欽準後製作。每份詔書內容互異,然皆透露一件大事。觀衆透過本單元選件,可從中知悉有清一代各種趣味故事。

載湉入承大統詔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官修史書

官書是皇帝下令開設史館,委派重要大臣編纂刊行的書籍。官修史書多以內閣大學士或軍機大臣領銜,由翰林院或軍機處官員執筆撰寫。清帝爲編修史書所設之單位頗爲多元,如編寫《實錄》的實錄館、負責記錄皇帝起居與公務活動的起居注館、纂輯國史的國史館、撰修制度法典的會典館與三通館,又如彙編對外軍事作戰資料的方略館、蒐集皇帝言論的聖訓館等。武英殿是清代官書的出版機構,刻印之書字體工整,用紙考究,外觀裝潢尤爲典雅。

清代實錄

《實錄》是繼位新君爲記錄前朝皇帝事蹟,開設《實錄館》,由內閣負責編撰的一部編年體官書。定稿後抄成漢文、滿文與蒙文三種文本;其裝幀形式分別有小黃綾本、小紅綾本與大紅綾本三種,黃綾本爲撰寫時的副本,經進呈御覽批改後分繕成大、小紅綾本。大紅綾本貯皇史宬與奉天大內;小紅陵本則分貯幹清宮與內閣實錄庫。

清代實錄

清代起居注冊

《起居注冊》是記載皇帝言行爲主的一部官書,屬日記體裁的一種史料。清代起居注官始設於康熙初年,凡君主御門聽政、臨雍經筵、謁陵巡狩、郊祀廟壇、外藩朝覲及勾決囚犯等,翰林院起居注官員須侍直紀錄,逐日記載,按月成冊,分繕成滿、漢文本兩種,提供我們瞭解皇帝公務活動的重要官書。

清代起居注冊 黃綾定本

清代起居注冊 黃綾定本

本 紀

西漢司馬遷採用本紀、世家、志、傳與表的史學體例撰成《史記》一書,成爲歷代官方編纂國史相沿範例。本紀,是以編年方式,扼要記載帝王一生重大事蹟的史冊。清代因襲史學傳統,在翰林院下設國史館,負責編撰國史,一帝一紀,作爲後代繼位子孫行事紀綱。

《大清太祖高皇帝本紀》(下卷)黃綾本

《本 紀》 黃綾本

大清會典

《會典》是一部由官方設館纂修,紀錄國家行政法規,作爲政府機構與職官辦理公務時有所依據的典制專書。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及光緒各朝曾先後設立會典館,負責編修或重修典制法規,成爲今天我們所知的清代五部《會典》。隨着歷史發展,條文日趨繁雜,清代編纂《會典》外,幹、嘉年間,續又出現《會典事例》與《會典圖》。《會典》以記述現行典章爲主,《事例》具載典章的歷史沿革,《圖》則是結合圖像與解說,具體描述清代典制的外觀。《會典》、《事例》與《圖》,三者相輔而行,是清代一部完整的典制專書。

《大清會典》 清 允祿等奉敕撰 清雍正十年武英殿刊本

續三通與清朝三通

自唐代杜佑《通典》、宋代鄭樵《通志》以迄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合稱爲“三通”,各書內容以記述歷朝典章制度沿革的重要政書。清代乾隆皇帝距“三通”問世已年代久遠,遂下令開設三通館,參三通體例,編成“續三通”,紀事止於明末;又以本朝政制爲主,另纂“皇朝三通”,成爲今人瞭解清代政制典章的重要官方典籍。

續三通與清朝三通

清代方略

《方略》,或稱《紀略》,是清代政府採用紀事本末體形式,以重大軍事活動爲對象,特開設史館,將戰爭經過以專題形式整理編纂的史籍。編修《方略》始於康熙年間,歷朝相繼,至今保存數量衆多,內容豐富的軍事戰爭史料,提供我們瞭解清代軍事行動、民族關係及社會動亂的歷史軌跡。

《平定準葛爾方略續編卷》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清代皇帝聖訓

聖訓,是彙集前朝皇帝生前的訓諭言論,編爲一書,使後代子孫恪守祖訓。清代歷朝聖訓,滿文本自太祖自穆宗共十朝,漢文本自太祖至德宗共十一朝。內容涵蓋清代歷朝皇帝對政治、人事、軍事、經濟、邦交、文化與賑恤等政策的見解與指示。

《大清歷朝皇帝聖訓》 清內府朱絲欄寫本

硃批奏摺

奏摺是清代官員向皇帝報告地方事務,或請安謝恩的一種文書。奏摺制度推行於康熙時期,確立於雍正年間,乾隆朝以後成爲定製,作爲官員與皇帝間溝通的重要媒介。奏摺內容涵蓋地方政務、軍事戰爭、民情風俗、農業經濟、治安教育,以及皇室內政、人事任免,是後世瞭解清代重大事件的主要文獻材料。臺北故宮博物院保存大量清代奏摺文書,其上可見歷朝君主對臣工進呈事務的硃筆批示,不僅反映皇帝的個性與施政風格,亦呈現君主個人的書法特色。

硃批奏摺

硃批奏摺(局部) 君主硃筆批示不僅反映皇帝的個性與施政風格,亦呈現君主個人的書法特色。

奏摺錄副

奏摺錄副系官員奏摺經皇帝批示後,遞交軍機處,以行草書體抄錄的副本,屬於備供日後查閱或交相關部門辦理的文件。抄錄完成之副本折尾載奉硃批日期與硃批內容,左下方可見具奏日期,封面則標示具奏人姓名、事由、奉硃批日期。原奏摺檢附清單或圖繪者,其件數亦經註明。原奏摺經抄錄後,或發回具奏人,或直接留存,統按月歸包存檔,成爲“月折包”。至於原奏摺所附之清單、圖繪等資料,則以原件一併歸包處理。觀衆透過本單元展件,將可進一步瞭解清代奏摺制度及其文書格式。

崇謨閣尊藏玉牒實錄由 盛京將軍弘晌奏摺錄副 乾隆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崇謨閣尊藏玉牒實錄由 盛京將軍弘晌奏摺錄副 乾隆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崇謨閣尊藏玉牒實錄由 盛京將軍弘晌奏摺錄副 乾隆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清代遷都北京,將盛京定爲陪都,其皇家重要檔案與官書典籍,定製兩京皆須典藏,以示對關外祖宗的尊重與敬仰。乾隆十三年(1748)盛京建成崇謨、敬典等閣,作爲貯存檔案之地。其中記錄皇族的《玉牒》,在敬典閣建成後即已放置貯存;惟五朝《聖訓》與《實錄》原置放於鳳凰閣內,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月,清高宗認爲貯於鳳凰閣與體制不合,遂下令改移於崇謨閣。本奏摺即盛京將軍弘晌遵旨查勘敬典、崇謨、鳳凰等閣貯置官書情形,並將各處放置收貯典籍之金匱數量,分別繪圖進呈御覽。

爲請修省會城垣以資保障事 湖北巡撫陳輝祖奏摺錄副 乾隆四十三年十月初二日

爲請修省會城垣以資保障事 湖北巡撫陳輝祖奏摺錄副 乾隆四十三年十月初二日

爲請修省會城垣以資保障事 湖北巡撫陳輝祖奏摺錄副 乾隆四十三年十月初二日

此組奏摺、奏摺錄副與附圖,爲記錄乾隆四十三年(1778)十月初二日湖北巡撫陳輝祖奏請修葺武昌府城垣並添建沿江護城石岸相關資料。武昌府,爲湖北省省會所在,城垣建自明代。乾隆四十三年城垣多處坍塌,亟須整建。經巡撫陳輝祖勘查後奏請修建,並繪圖貼說,標示城牆倒塌鼓裂,城樓朽壞情形。圖中可見湖北省城自北迤東而南,依山而建;又西南轉北,緊鄰長江;另繪出湖北著名景點黃鶴樓及其隔江相對的晴川閣。圖中城垣氣勢磅礡,江水粼粼波光,具體呈現十八世紀中晚期湖北武昌城垣的具體情況。

軍機檔冊

清代軍機處除抄錄奏摺副本外,也依經辦之文件分類,另以楷書謄錄一份,並按月裝訂成冊,備供日後查閱,是爲月折檔。軍機處登錄之檔冊種類繁多,內容涵蓋各種公文收發、文移往返紀錄、歷朝皇帝的公開或機密性諭旨、以專案形式記錄清廷平定地方動亂或對外戰事的檔冊,以及與軍機處日常例行事務相關的紀錄等。軍機處系襄助皇帝處理公務的單位,本單元選展之件可說明軍機處於雍正年間成立後在清代政府組織中的重要地位。

隨手登記檔

簡稱隨手簿或隨手檔,爲官員所呈奏摺文書之收發登記簿。內載奏摺事由、諭旨摘由,硃批全載,並依奉硃批日期逐件登錄。軍機處值日章京例須將當天收到之公文登記完竣,其稱爲“隨手”,謂不可積壓,隨手辦理之意。

《嘉慶元年秋冬季隨手登記》

月折檔

爲軍機處將發下已奉硃批或未奉硃批的臣工奏摺,逐日抄檔,按月分裝俾便存案備查的檔冊。月折檔每月一冊至六冊不等,另有滿文譯漢月折檔,每季一冊或半年一冊。此類檔案所錄奏摺多爲地方事件,數量甚多,可補現存宮中檔或軍機處檔缺漏。

《咸豐三年九月 月折》

方本上諭檔

方本上諭檔是匯抄各種諭旨的一種檔冊,所記內容,包括明發上諭、寄信上諭、奉旨事件以及特諭,爲清代最高且最具權威之文書。因其檔冊外型方正,故稱爲《方本上諭檔》,又以其按春、夏、秋、東四季編成一冊或二冊,故又稱爲四季檔,具體反映清代皇帝處理國家大政之命令與方針。

《嘉慶六年二月分 春季檔》

專案類檔冊

軍機處檔冊中之專案類檔冊,是以事爲綱,依時間發生先後抄繕成冊之檔案。院藏專案類檔冊可分三類:一、清代用兵鄰封、整理邊界之檔冊,如緬檔、廓爾喀檔等;二、剿辦祕密教派或地方民變檔冊,如東案檔、剿捕檔等;三、平定少數民族動亂檔冊,如苗匪檔、金川檔等。詳細記錄清代重大事件發生經過以及清廷的處理過程。

專案類檔冊

收發電檔

清代光緒十年(1884)以後全國性的電報網敷設逐漸完成,自此開啓了晚清通訊近代化的歷程。而地方官員奏報與朝廷傳達諭旨,也相繼透過電報,揭開清代文書傳遞的重大革新。院藏電報類檔冊時間集中於清末宣統年間,文字簡短,但內容廣泛,是研究清末築路開礦、金融商貿、教案民變、外交僑務、鎮壓革命與軍事戰爭等一手史料。

《宣統二年二月分 收電檔》

人物傳記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人物傳記檔案數量頗多,要爲清代國史館與民初清史館兩機構累年編纂的人物稿本、傳包、長編檔冊,以及進呈御覽之朱絲欄寫本等,所錄皆爲中央與地方重要文武官員人物的生平事蹟;其種類形式亦且多樣,包含事蹟冊、行狀、履歷、年譜、文集、奏摺、訃聞等。此等檔案內容豐富,不僅可資研究清代人物,尤足說明清政府對人物行事的評價與準則。

《長編總冊》與《長編總檔》 清國史館

《丁寶楨傳稿》 清國史館本與民國清史館本

丁寶楨(1820-1886),字稚璜,貴州平遠州人。咸豐三年(1853)進士,歷任湖南嶽州府知府、長沙知府、山東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及四川總督等職。任內曾參與平定苗民、剿白蓮教與鎮壓捻匪等動亂。同治八年(1869),慈禧太后寵監安德海違製出京,矯稱採辦私往山東,經丁寶楨審實將其斬殺於濟南,得名於時。寶楨任上致力整頓鹽務、興修河工,革新營伍。光緒初年,先後在山東成立機器局,督川期間又創設四川機器局,加強西南邊防。光緒十二年(1886)任上病逝,追贈太子太保銜,諡文誠,入賢良祠,並準於四川、山東及貴州建祠祭祀。選件爲院藏丁寶楨傳包與傳稿等資料,從中可扼要了解丁寶楨生平事蹟。

斯土斯民—臺灣地區與少數民族文獻史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典籍檔案、志書圖冊、契約文書亦蘊含內容豐富的臺灣地區文獻,系研究近三百年臺灣地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第一手史料。舉例而言,清代各級官員進呈御覽的奏摺及內府修繕的方誌文集即詳細記載了臺灣地區的風土民情、物產衣食、官治文教、宗教信仰與戰爭動亂情形。輿圖畫冊亦不乏本地自然風土的生動描繪,而民間契據文書更如實反映大陸移民在臺灣進行的土地墾拓及漢原互動景況。此一部分將特闢專區呈現。

奏報臺灣番民慶賀萬壽事 巡視臺灣禮科給事中圖爾泰、巡視臺灣署理學政兵科掌印給事中林天木 雍正十二年十月初二日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典藏清朝中央暨閩、臺各級文武要員之奏摺、文集頗豐,其內容遍及清代臺灣地區各地風土民情、漢原互動、文教信仰、衝突競爭、山林物產、環境變遷等情事,是瞭解近300年臺灣地區史地履蹤的重要第一手文獻,彌足珍貴。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 清幹隆朝 紙本冊頁彩繪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爲清幹隆四十三年(1778)臺灣知府蔣元樞所進呈的紙本彩繪,現存圖三十九幅、圖說四十幅(內一幅題稱“記”,餘均稱“圖說”)。蔣元樞(1739—1781),字仲升,江蘇常熟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乾隆四十年(1775)四月至四十三年五月期間任臺灣知府,並曾兼護理分巡臺灣道。任內大力推動各項公共建設,包含修茸城池、興築廟宇、增置武備、籌建衙署、備置禮器……等等,治績斐然,《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正爲政績之見證,而幹隆年間臺灣政經社會之樣貌亦隨之躍然紙上。

《平定臺灣圖》 清幹隆朝 銅版畫

銅版畫源自歐洲,最早由匠師使用雕刻刀直接於金屬器物上鏤刻圖案,後逐漸發展出凹版藝術的銅版畫。清代康雍幹三朝皆曾用兵西北,並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終獲底定,爲表彰此一功業,乾隆皇帝下令來華傳教士繪製西征回疆戰圖,後分批送至法國製作銅版畫,至乾隆三十八(1773)告竣,即清廷製作的第一套銅版畫—《平定回疆圖》,爾後則轉由中國宮廷匠師繼續製作各式銅板戰圖。林爽文事件結束後,爲彰戰功,乾隆皇帝再著令宮廷畫師繆炳泰、姚文瀚、謝遂……等七人繪製彩圖,並製作一系列銅板圖,共計十二幅。畫中揉合中國傳統畫及西洋繪畫技巧,以全景式構圖訴說主題戰況,並搭配有木版刷印乾隆皇帝御題詩,圖文呼應。本次選展其中六幅,以呈現這場事件的部分風貌。

《皇清職貢圖》 清 傅恆等奉敕撰 清嘉慶十年武英殿刊本

臺灣地區少數民族擁有的語言、技藝、服飾,以及社會組織、價值信仰,部分內涵且傳續至今。有清一代所繪製的各式臺灣少數民族圖像,雖然摻雜部分傳說或想像的成分而未盡寫實,仍可反映其日常服飾、容貌、器具的形象輪廓與特色。在清朝中央暨閩、臺各級文武要員的奏摺、文集中,更蘊藏許多有關當地居民活動的珍貴記錄,頗足反映官方當時對於臺灣地區居民的認識歷程與接觸體驗。

詹德沐立轉典盡租備出無利磧底銀字 咸豐十年二月 

民間古契字(老字據)系傳統漢人社會通行的文書,以作爲身分、財產,以及土地建物等產權移轉的憑證。在閩粵漢人移墾臺灣之際,亦將藉由契約文書作爲憑證的產權移轉方式攜來,併成爲見證當時社會關係的重要史料。 

相關推薦
  • 觀展|臺北故宮的宮廷傢俱,蘇博展廳的古代佳麗
  • 臺北故宮展受贈書畫:有石濤山水,也有劉墉晚年書法
  • “雲山得意”臺北故宮展出的兩件米家山水與題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