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骞说:

我经常收到妈妈们的留言,问:

“孩子遇到事儿,也没个主意,怎么办?这样以后长大要吃亏的啊。”

人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是大脑进化赋予我们的天然能力。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没主见、没主意的情形呢?

这就要往父母的做法回溯了。

“妈妈,别问我,我说了你又不听”

自从当妈妈以来,我就特别喜欢观察父母和孩子的对话,发现这样的对话常常出现在亲子之间。

妈妈:“宝贝,你今天想穿红毛衣,还是蓝毛衣?”

孩子:“我想穿蓝毛衣。”

妈妈:“还是穿红毛衣吧,红毛衣喜庆。”

妈妈:“宝贝,你一会儿是想去海洋馆,还是游乐场?”

孩子:“我想去游乐场。”

妈妈:“咱们上周刚去完游乐场,咱们还是去海洋馆吧?”

妈妈:“宝贝,你想吃汉堡还是炸鸡啊?”

孩子:“我想吃……”

妈妈:“算了,还是都别吃了,这些都不健康。”

妈妈:“宝贝,你想……”

孩子:“妈妈,你别问我了,我说了你也不听我的……。”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小,懂什么,不用问他们意见,索性直接替孩子做决定。

有的父母,问孩子意见,只是走过场,对于孩子的反馈不假思索地无视,还冠以“这都是为孩子好”。

还有的父母,问题抛出去了,不给孩子留思考的时间,无所顾忌地打断孩子的思考曲线,就像前面的第三段对话。

父母这么做的结果,让孩子觉得,思考了也没用,选择是被剥夺的,导致思考的意愿退化,甚至干脆放弃。

父母越俎代庖,使得孩子小的时候:

对穿衣服没有选择权;

对上兴趣班没有选择权;

上学之后对文理分科没有选择权;

对考大学选择专业没有选择权;

对结婚的对象都没有选择权;

甚至对工作也没有选择权……

孩子选择权利领地的长年丧失,缺少自我表达、参与讨论决策的训练,没有试错经验的积累,最终导致选择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失去。

将来孩子面对人生重大决策的时候,很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不啻于在给孩子的人生道路挖坑。

孩子选不对,还要听他的吗?

有的父母看到这里,可能心里会有所不平。

孩子真的是不懂事啊,让他选择,如果选择得不对,难道就要听他的吗?

首先,作为成人,我们不应该低估孩子的选择能力。

其次,我们要为孩子独立思考输送资源。

女儿早早从上幼儿园开始,穿衣服和鞋子就是自己做选择。

有的时候,我会故意捣乱,把颜色不搭配的鞋放在门口。

早早看到了会说:

“妈妈,这双鞋子颜色不搭配,换那双。”

还有的时候,我会在给早早扎辫子的时候,故意多绑一些闪闪亮的头饰,早早会跟我说:

“妈妈,这些不要了,过度装饰。”

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来我家做客,听到早早的这些话,大吃一惊,问我:“小骞,早早才3岁多,怎么会有这样的判断力?”

当然,这不是凭空出现的。

我在有意识地持续给早早输送可以供她做判断的素材,在平时聊天时会跟她讲,这是颜色不搭配,那叫过度装饰,穿衣戴帽得体最重要……经过这样的素材输入,孩子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基础,当我们再让他做选择,他就不会乱选了。

因此,父母如果要想让孩子形成真正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平时多给孩子语言、词汇和独立思考的观点。

一句话,功夫在诗外。

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假如孩子已经没有主见了,丧失选择意愿和选择能力了,怎么办呢?

有三个建议:

01

交还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从现在开始倾听并支持孩子合理的思考结果,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

同时,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并为孩子搭建独立思考的大厦。

我曾经参加过北京电视台的一个亲子节目。现场分为两大阵营,一边是家长,一边是孩子,讨论一个关于兴趣班的话题。

一位妈妈没有经过女儿的同意,就给她报了书法班。

但是,女儿并不喜欢妈妈的做法。

女孩那年10岁半,开始进入青春期萌芽,个性开始被唤醒。她当场站起来发言,身体绷直、向前倾斜,以带有攻击性的眼神和肢体语言对妈妈呛声:“你就不能问一下我的意见吗?你都不问问我想不想上书法班,你就给我报!”

妈妈在现场十分尴尬。

后来,我在台下跟这个女孩聊天,她说并不反感上书法班,如果能自己选择,她也会选书法班。但是现在她心里有一道过不去的坎,感觉自己不被妈妈尊重。

02

父母尽职扮演好多重角色

父母在孩子面前,当时首先是父母,但这还不足够。

比如:

父母和孩子一起蹲着看蜗牛时,是孩子的玩伴;

孩子再大一点,父母要努力成为孩子的同辈伙伴 ,也就是朋友;

孩子再长大,父母得学会后撤,当孩子的顾问。

要注意,顾问可不是去做决策、做执行的人。

像置业顾问,会给我们配置资产的建议,但是不会帮我们直接拍板做决定,付钱买房子。当孩子面对一件事举棋不定,来问父母怎么办,父母需要做的仍然是只输出观点和选项,而不要直接替孩子“拍板”。

父母明确了这些身份加持,就自然不会“僭越”了。

03

父母当好提问者

在孩子的任何成长阶段,父母都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提问者。

比如:

“你觉得这件事该怎么做呀?”

“你觉得爸爸说的对吗?”

“你是什么看法呀?”

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学问”,没有“问”怎么能“学”得好呢?

父母提问,孩子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孩子就完成了一轮新的思考,这一遍一遍的实战演习,孩子的思考能力就会越来越立体,能应对的事情就会越来越负责,思维成熟度就越来越高。

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工作》中提到,教育的核心是的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也是我们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路上,需要秉持的边界和准则。

王小骞

著名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王小骞亲子说”创办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心理辅导师”,中国妇女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爱心推广大使,“爱育未来”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项目专家顾问。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统与孩子的发展规律,持续探索实用、可操作的儿童养育理念及家庭解决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领域的践行和强大的使命感与践行力,深受百万爸爸妈妈信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