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0年以来,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各省旅游产业都吃紧,各地的旅游投资也陷入了停滞之中,而在一片哀鸿遍野中,海南的投融资却是捷报频传。从2019年以来,中国旅游集团迁址海南、中国国旅的免税综合体进驻海南三亚、凯撒旅业将总部从山西迁至海南三亚……

这些大手笔的投资让人不禁感慨,为什么如此多的大公司及大资金争先恐后的进入海南?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为这些举动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春江水暖鸭先知”。

此次发布的《总体方案》政策力度之大,对细节落实之精,前所未有。海南何以期?

01. 拥抱世界,可控的自贸区

2018年5月以来的中美贸易战,让中国的出口贸易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与经济损失相比,更为严峻的是制造业外移至东南亚、南亚等地。中国追求贸易自由,努力融入世界的初衷不改,在一系列小规模的自贸片区的实践基础上,还需要一片足够大的沃土加以实践。

如果能有一个地方,与世界的距离足够近,面积足够大,无需太多的物理手段就可以实现“一线”、“二线”管理,这样的地方就能够承载中国大规模自由贸易的尝试与探索,同时探索不受意识形态影响的自由贸易,这也能为全球自由贸易提供新样板——即国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但自由贸易可以无边界。

海南就是这样的地方,天生为自贸区而诞生。

第一,空间可控,它的地理优势,让自贸区节约了大量成本

要实现完全的自由贸易,就需要构建自由贸易区内与区外的不同的规则,还需要在物理空间上,让这些规则难以在空间上被轻易突破,比如自贸区向外的走私活动。海南是天然的海岛,与陆地隔开,而中国的海上力量足以支撑打击类似的突破规则的行为。在《总体意见》中提出至2025年前封关建设就有海南空间可控的优势。

第二,区位可控,它的地理区位,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

海南临近东南亚,又深处中国的最南端。大宗货物,尤其是从欧、非、澳、西亚海运而来的大宗货物,可以率先抵达海南,海运成本较全国其他地方都要低。而作为自由贸易的主体货物——生活消费品,它的受众是整个中国市场,在零关税的保障下,中国其他地方到达海南购物增加的交通成本与商品减税的获得的实惠相比,可能后者更多一些。所以在海南设立自由贸易区/港,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三,市场可控,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自由贸易的大蛋糕收入怀中

旅游购物产生的逆差巨大,向中国游客敞开“零关税”的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都赚的盆钵满归。自贸区的背后是全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零关税”的世界商品的渴望,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海南本次《总体方案》能够明确带给海南的优惠,拢全国的对外需求放诸海南。

02.砥砺前行,海南未来可期

1.未来可期,把目光放长到10-20年后

不论是2018年通过的《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还是此次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相关政策所呈现出来的格局都是面向未来的。《指导意见》给出的四大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这些定位在《总体方案》中开始一步步落实,“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打造成为引领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 。

从《总体方案》提出的到2025年前封关建设的决定,可以看出海南的发展不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在乎长远。从20年后看待目前的海南,犹如现在回望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缺人少地物价高房价高,尤其是缺少相应的产业,“而今迈步从头看”,当初的浮躁与不安,悸动与彷徨,唯有持续发展可以破解,因此,未来可期,需要把眼光放长远。

2.现实困难,仍需脚踏实地克服

海南目前来说还是有许多的发展困难,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克服。

产业人口,尤其是高精尖人才的不足需要慢慢解决

按照海南高规格的定位,对照海南目前的发展现状,要发展相应的先进产业及高端服务业需要的高精尖人才并不是立马就能够配备齐全的,人才的缺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海南长期的引入以及自己不断的培养才能够逐步解决。

另外,海南目前的养老度假人群较多,人口流动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本地稳定的消费人群还需要时间的积淀,让这些人慢慢的发展,慢慢成长起来。

继2018年《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出台,给予海南以更大的政策优惠,打消了人们对于海南发展的顾虑,也为海南全岛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的海南发展必将更为璀璨。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目前发展的现实困难与不足,砥砺前行、相忍为国,着眼于未来10年-20年,脚踏实地、步步前行,为一个更美好的海南而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