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蔡昉談6億人月入1千元:他們承受不起長期失業沒收入

蔡昉

“地攤經濟”成爲熱門概念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於6月3日舉辦的“朗潤•格政”在線論壇上表示,地攤經濟因爲進入門檻較低,對於那些難以重回勞動力市場的人更具重要性。

蔡昉表示,從就業的角度看,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作爲市場主體極爲重要,但同時它們也是此次疫情中受衝擊最大的主體。“疫情面前其實不是人人平等的,有的主體受衝擊顯然更大,恢復起來也更難。”他說。

談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所說的“全國6億人平均月收入也就1000元”,蔡昉表示,相關統計數據完全支持這一事實。

“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爲30733元,折算成月收入是2561元。按五等份分組,其中最低的低收入組人均每個月還不到1000元,中間偏下收入組人均每個月1300元左右,這兩組佔全國家庭40%(注:該項調查以家庭爲單位),再考慮低收入家庭人口數一般偏大,因此這40%家庭背後的人口會超過總人口的40%,大體就是6億人。”蔡昉說。

蔡昉說,這6億人是承受不起失業,承受不起就業不足,承受不起長期不工作沒有收入的。

談及近期就業指標,蔡昉表示,2020年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僅相當於往年同期的約70%,而城鎮調查失業率也從2018年1月該數據誕生起一直保持5%左右上升至6%。

“5%左右屬於自然失業率,意味着是充分就業水平下的失業率,現在上升一個百分點就意味着出現了週期性失業。”蔡昉說,“按照宏觀經濟學,降低失業率最簡單的辦法是把經濟增長速度刺激一下,理論上失業率也就下來了。但失業率不僅僅是個數,而是實實在在的人。”

蔡昉說,“最容易遭遇失業的人也是最容易承受不起失業的人,也是較難回到勞動力市場的人,也是保基本民生的重點。”

如何促進就業降低失業率?蔡昉認爲,這次疫情的特點決定了不是用刺激的辦法就可以使經濟增長回到潛在增長率的,因爲本次面臨供給、需求雙向衝擊。“恢復就業不能等着經濟增長恢復,反過來,恢復就業本身才是經濟增長的邏輯起點。”

蔡昉表示,疫情對經濟造成巨大負外部性,意味着市場失靈,此時恢復就業應該動用政府“有形的手”,特殊情況下政府應該發揮更大作用,其中一個重要動作就是扶持小型微型市場主體。

對於“地攤經濟”,蔡昉認爲,因爲其門檻較低,所以對於恢復那些難就業人羣的經濟活動更爲重要。

蔡昉建議,必須做到讓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作在進入市場活動時真正零障礙,要確保它們成爲紓困救助的主要受益者,政府要給與補貼,並讓它們不再“訴求無門”,同時,高科技平臺也要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進行扶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