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攤經濟火了,是時代的倒退還是前進?

最近,網上有一段神評論:誰也沒有想到,2020年下半年最大的黑馬,不是直播帶貨,而是“地攤經濟”!

今天,一段城管喊商販來擺攤的視頻,上了熱搜:

“你,你,你是城管的?”

“你叫我去擺攤???”

“你該不會是騙我的吧?”

“我不相信,要不你哪天在現場,然後我過去看一看”

……

近日,江西九江瑞昌市不少商販都接到了城管隊員的電話。反覆質疑確定後,驚呼“居然還有這麼好的事,我要叫上其他人也來擺!”

過去,城管與流動商販相愛相殺的故事,比比皆是。現在,二者的關係突然180度大轉彎,在感嘆“人間煙火迴歸城市”的同時,也讓一些網友疑惑:

地攤經濟重啓,是時代的倒退還是前進?

民生爲要

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今年在全球疫情背景下召開了兩會後,中央密集釋放了一些信號。從幾個細節可見一斑:

細節一:5月28日,李克強總理答中外記者提問時提到,“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範,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

細節二:中央文明辦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明確要求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爲文明城市測評考覈內容。這次調整,看上去是不大,卻關係着千萬底層民衆的生計。

細節三:6月1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小地攤,大民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中國經濟曾一度按下了暫停鍵,在常態化防控的背景下,如何復工復產,激發經濟活力,是中國疫情下半場的“必修課”。

在今年兩會,政府並沒有制定2020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將“穩就業保民生”放在了相當重要的位置。總理在記者會提到:

“中國是一個人口衆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箇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爲要。”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重啓地攤經濟的好處顯而易見:

第一,讓困難羣衆生有錢賺,有飯喫,給他們機會度過難關。

第二,成本低,人人都能做,人人都能掙。

第三,煙火氣背後是人氣,是旺盛的商業氣,意味着老百姓生活有滋有味更景氣。

就業,關乎百姓生計,關係發展大局。有了就業,纔會有收入,纔會有社會財富的創造,纔會有中國經濟的發展,纔能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未來!

人民爲本

沿街爲市,四面客人圍聚,好不熱鬧。拂袖了去,卻只剩一地狼藉。馬路污水橫流、氣味撲鼻而來,這樣的場景讓不少人至今都記憶猶新。

在改革開放初期,許多人正是通過“練地攤”開啓了自主創業的第一步,爲後期中國經濟如火如荼的發展做了積累鋪墊。但背後隱藏的問題也不少:商販們只要一輛小推車,就能四處遊走,所兜售的食品、日用品質量良莠不齊,不僅影響市容市貌,也給監管帶來了難題。

在城管建立之後,逐步開展城管領域行政處罰制度,擺地攤因“髒亂差”,被認爲有損現代化文明城市形象,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請注意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措辭是: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營場所。

爲“地攤經濟”鬆綁,不是走“回頭路”,讓城市重回髒亂差的狀態。重啓地攤經濟,規範室外經營,讓經濟活力和管理能力都在線,讓老百姓買的安心、喫的放心,是對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考驗。

成都市城管委3月發佈新規,“允許臨時佔道、允許店鋪臨時越門、允許商販流動販賣、允許商場佔道促銷”,“堅持柔性執法和審慎包容監管”“能不處罰就不處罰”。

浙江、湖北、江蘇、山東、河南等省份的多個城市也陸續出臺指導意見,爲擺地攤“鬆綁”。

上海支持特色小店開展“外擺攤”經營,實施“輕微免罰”制度,爲市場主體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差別在精細化水平,更讓人從中看到更多暖心的胸懷和情懷。

5月31日下午,四川成都,安靜了一天的街道“煙火”升騰:西瓜菠蘿車釐子、涼麪燒烤鉢鉢雞、鮮花毛巾手貼膜……

一位擺攤的市民感嘆:“雖然生意不如從前,但心裏踏實了。”

通過提高治理的精細化水平,規範提升“地攤經濟”,通過這個支點,撬動社會經濟的復甦,讓老百姓的日子紅紅火火,這纔是中國製度的本質——人民至上。

信心爲上

地攤經濟帶動的只有消費與就業嗎?

不妨看看這些天來的股市——

不僅爲地攤經濟而生的小商品城、百貨零售企業股票接連漲停,那些生產冷藏箱、製冰機、食品機械、蒸飯車、電餅鐺,但產品凡跟“擺攤”有關的企業都在漲。

“國產超跑”五菱宏光趁勢推出“擺攤神車”,在香港股市一度盤中暴漲126.13%。就連一家生產運鈔車的企業股票也神奇漲停,只因爲有網友在公司主頁留言問了一句:你家能生產移動餐車嗎?

春江水暖鴨先知。地攤經濟的上游產業首先感受到了市場的強烈信心,人們相信在地攤經濟的帶動下,這些服務“擺攤”的企業未來有巨大的盈利能力。

市場的活力歸根到底來自於人,來自於人們從前忍受衝擊的韌性,更來自人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地攤經濟看似在打通經濟的“毛細血管”,但在這一波熱潮中,政府該放的權放到位,該營造的環境營造好,該制定的規則制定好,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提升帶來的輻射效應不可估量,未必不能成爲打通經濟“任督二脈”的關鍵之舉——

讓更多的人,在更廣闊的市場中安心地找到屬於自己的“攤位”,不僅是點亮一盞燈溫暖一座城,更是發動一個引擎帶動整個國家。這是人們更強大的信心來源,也是中國的生機活力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上說:“要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根據時與勢的變化不斷完善,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不斷深化,使改革更加符合實際、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羣衆新期待。”

在“地攤經濟”成爲熱詞的今天,我們更能深刻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內涵:改革發展與人民的夢想齊頭並進,帶給中國真正的機遇和無限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