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的苻坚依靠绝对的力量一举攻克寿阳,随后派人来降将朱序来晋营内劝降,朱序是在四年前跟前秦作战的时候迫不得以被降的。当时的谢石就根据这些情报,派出军队强渡洛水,前去偷袭秦军,这一次歼敌一万,晋军士气大振。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时期,发生战争是不可避免地,且一旦开战就要损耗一个国家的资源势力。要是赢了的话还能补偿些这些损失,但是要输了的话那就不管子上损失资源势力这么简单了,很有可能自己的国家也成了别人的。所以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时期,就算自己不去主动地发起进攻,那么自己也会遭到附近一些其他国家的进攻。当我们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出兵反击是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虽然这个能够暂时的保全自己的国家不被侵犯,但是却不知道在这长战争中自己有多少的胜率。万一出兵反击失败了,只会加快自己国家的灭亡速度。

那在《孙子兵法》这本书当中,就有很好地解释到。其实有些时候这个东西是算得出来的,当你算出来之后,在去决定这场战役的是不是应该反击,或者是说是先防守一段时间。因为在孙子的观念来看,只要自己保持一种不被打败的状态下,这场战争的胜利就算属于你的,就算是不属于你的,那么攻击你的那一方,一直打不败你。时间一久,敌方损耗的比较过大的话,就会自然而然的退兵了,这样你也解除了危险性。那么在战争中如果我们想要去进攻敌方的话,应该怎么去做呢?

这其中在兵书《孙子兵法》中也有写到,在九地篇当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这段话的意思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得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部,头部就来救应,打它的腰部,头尾都来救应。试问,一个军队可以做到想“率然”一样,么,答案是可以的。 只要能够管理好军队,使得一支军队像一个人在作战一样,这样子就能首尾呼应了。

在这点当中就很好地讲述了,孙子想表达的思想,因为打仗是一个集体的行为,要想通过群体作战取胜,就要把那些分散的力量全部集中起来,使之成为一股力量,这样就可以给予敌人致命的打击。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就少不了平时的训练和一套完整的军纪了,再把两者相结合就可以做到一支军队如同一人的效果了,且做到了这种效果的话在战争中是十分有作战能力的。

在当时北方的前秦灭掉了前燕,随后又灭掉了前凉,攻占了东晋的襄阳等地,前秦主苻坚认为一同天下的时机到了,后就在公元383年的时候,集结了九十万人马,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征伐东晋。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慌忙任命丞相谢安位征讨大都督,率兵前去迎击秦军队。

谢安临危不惧,委任谢玄位前锋都督、谢石代理征讨大都督,以此来指挥全军作战。当时的苻坚依靠绝对的力量一举攻克寿阳,随后派人来降将朱序来晋营内劝降,朱序是在四年前跟前秦作战的时候迫不得以被降的。但是现在回到晋营内后,不但不劝降,反而将秦军的部署都告诉了晋军。当时的谢石就根据这些情报,派出军队强渡洛水,前去偷袭秦军,这一次歼敌一万,晋军士气大振。

随后谢石就推进到淝水东岸,跟秦军隔水对峙,苻坚人马众多,但是补给十分的困难,就想着速战速决。但晋军就担心秦军的后续部队回合之后自己的压力也会大增。于是双方就有了这么一个约定;秦军后退点,让晋军淝水在开始决战。最开始秦军是想着,先退后一步,等晋军到了岸边还没稳住脚步的时候就打个措手不及。于是就下令往后撤,可不幸的是最开始的时候还是有秩序地撤退,慢慢的就开始奔的奔跑的跑了一下子全乱了。苻坚的弟弟本来想阻止秦军后退,但是自己却有被后退的人马给撞到了,还死于乱军之中。这都被谢安看在眼里,随后就任命谢石、谢玄立刻带人杀入秦军。此时的秦军都在仓皇逃跑,苻坚也在逃跑,就这样,苻坚的九十万大军被灭了,随后没过多久前秦就灭亡了。

在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谢安、谢石、谢玄三人就如同的一人一般,在出击的时候么全部出击,就算是自己的兵力在少数,也可以做到以少胜多的局面。俗话说得好:“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断”就是这么个道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