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地時間6月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採訪時否認自己曾因抗議活動被短暫帶到白宮地下掩體約一小時,稱那是“虛假報道”,自己去那裏“更多是視察”,因爲“也許有一天會用到它”。美國警察暴力執法致黑人男子弗洛伊德死亡事件引發的抗議示威仍在繼續,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在1日下午發表全國講話威脅將部署軍隊控制局勢引發巨大爭議後,特朗普當地時間3日再被問及是否“必須派遣軍隊進入美國城市以恢復法律和秩序”,他的回答則是:“我不認爲我們必須這樣做”。

  “我是白天去的掩體,停留了很短時間,那更多是爲了視察,因爲有一天可能需要用到它。”

  當地時間6月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採訪時否認自己曾因抗議活動被短暫帶到白宮地下掩體約一小時,稱那是“虛假報道”,自己去那裏“更多是視察”,因爲“也許有一天會用到它”。

  

  福克斯新聞截圖

  此前,據《紐約時報》爆料,當地時間29日晚抗議者聚集在白宮外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被特勤局特工短暫帶到白宮的地下掩體中。對此,特朗普稱,這是他們的建議,“他們告訴我現在是下去‘看看’的好時機”。同時,特朗普還表示,主流媒體的報道是“虛假的”,“我並不在那。我是白天去的掩體,停留了很短時間,那更多是爲了視察,因爲有一天可能需要用到它”。他還表示,白天的時候沒有發生任何問題,示威是發生在晚上。“從來沒有麻煩,沒有人會給我們帶來麻煩。”

  福克斯新聞網報道說,特朗普還在採訪中否認了曾下令讓國民警衛隊向示威者發射催淚瓦斯來驅散他們,以便可以穿過街道前往聖約翰教堂拍照。“我去的時候,並沒有說‘哦,把他們趕出去’,我不知道誰在那裏。”特朗普說道。

  特朗普1日曾在白宮玫瑰園就黑人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引發的抗議示威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在講話結束後,特朗普步行到聖約翰聖公會教堂拍照。CNN等多家媒體報道稱,就在特朗普發表講話時,國民警衛隊正向白宮外抗議者發射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爲其前往教堂“掃清”道路。這一舉動也引發多方批評,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稱“這是對總統權力的可怕使用。”華盛頓特區市長穆里爾·鮑澤(Muriel Bowser)稱,這樣的行爲是可恥的。

  番外一

  又改口了?美國總統說“不認爲必須”派軍隊進入美國城市

  美國警察暴力執法致黑人男子弗洛伊德死亡事件引發的抗議示威仍在繼續,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在1日下午發表全國講話威脅將部署軍隊控制局勢引發巨大爭議後,特朗普當地時間3日再被問及是否“必須派遣軍隊進入美國城市以恢復法律和秩序”,他的回答則是:“我不認爲我們必須這樣做”。

  

  CNN報道截圖

  CNN稱,美國總統特朗普3日接受了前白宮新聞發言人肖恩·斯派塞的採訪,保守派媒體“Newsmax”隨後播出了這段採訪。據報道,特朗普在採訪中進一步表示他有“極大的權力去做這件事”,並稱如果“形勢所需”,他派出的可能是國民警衛隊。

  當地時間1日下午,在非裔美國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全美大規模抗議後,特朗普首次就此發表全國講話。在僅有7分鐘的講話中,特朗普將暴力示威定義爲“國內恐怖主義行爲”,誓言“現在就將結束它”。他強烈建議各州部署足夠數量的國民警衛隊,表示如果有城市或州不願採取行動,他就將部署軍隊“迅速爲他們解決問題”。

  對此,據美聯社報道,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3日上午表示,他反對使用《叛亂法》出動現役部隊在美國執行執法任務。埃斯珀在五角大樓對記者說,美國“只有在最緊急和最糟糕的情況下”,才應該動用現役軍人來執行國內執法任務。

  

  埃斯珀在五角大樓接受採訪。圖源:CNN

  此外在採訪中,特朗普還抨擊了極左翼激進勢力“Antifa”。CNN稱,該組織在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示威中表現出了一些暴力特點。而此前特朗普曾發推威脅將認定該組織爲“恐怖組織”。

  特朗普說,雖然這個國家需要治癒,但也需要維持“我們城市的安全”。

  美國警察暴力執法致黑人男子弗洛伊德死亡事件,不但揭了美國社會的傷疤,也點燃了全世界反抗種族歧視的怒火。在強烈的反對聲中,當地時間2日,美國五角大樓表示已調派約1600人的陸軍部隊進駐連續幾晚出現暴力示威的首都華盛頓。

  番外二

  白宮在地下挖了多少神祕掩體?

  據美國媒體報道,上週五晚,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抗議活動最激烈時,美國總統特朗普被帶到白宮一個地堡中躲避。這使得白宮的地下掩體迅速成爲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綜合英國《每日郵報》、白宮網站、FAS網站等英美媒體的報道,白宮目前擁有至少兩個大型地下掩體,此外還有錯綜複雜的地下通道,它們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戰時美國總統及政府重要成員被“團滅”。

  歷史悠久的“總統緊急行動中心”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特朗普及其家人在上週五晚上被帶到的地方應該是“總統緊急行動中心”(PEOC)。它是富蘭克林·羅斯福政府在上世紀40年代初建造的。當時,美國正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羅斯福的繼任者杜魯門擴建了PEOC,這是對白宮建築羣進行大規模翻新工程的一部分,包括對部分建築物進行徹底拆除和擴建。

  在2001年的“9·11事件”之前,它很少被美國政府使用。而“9·11事件”當天,4架民航客機被劫持,然後飛往五角大樓、世界貿易中心和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地區。由於擔心被劫持的飛機撞擊白宮,小布什政府的高級官員被迫進入該掩體,而小布什總統當時不在華盛頓特區。

  時任副總統切尼、第一夫人勞拉·布什和其他高級助手很快在當天早上趕到這裏。勞拉在2010年的回憶錄中談到被帶進掩體的經歷。她寫道:“我被催促着,通過兩扇鋼製的大門進入樓下,大門在我們後面緩緩關閉,發出巨大的吱吱聲,然後形成了一個密封空間。我先在白宮下一個尚未完工的地下走廊中前往總統緊急行動中心,該中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爲時任總統建造的。我們沿着古老的地板磚前進,天花板上懸掛着管道,還有各種機械設備。”PEOC旨在成爲緊急情況下的指揮中心,並配備電視、電話和通信設施。

  而townandcountrymag網站報道稱,後來公佈的照片顯示了一個房間,中心有一個大會議桌,被幾個電視屏幕包圍着。根據加勒特·格拉夫所著的《烏鴉巖》中的描述,該地下設施包括長走廊,600平方英尺的通信和作戰室、簡報區和指揮室。

  據報道,“9·11事件”暴露出該掩體的很多問題。當時電視系統不具有視頻會議功能,無法同時播放多個新聞頻道的音頻。此外,據報道,該掩體的設計容量有限,這導致“9·11事件”當天,這個密閉環境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在攻擊發生後的幾個月中,PEOC進行了大量升級,安裝了新通信系統,並建立了功能更強大的指揮和控制網絡。

  能防核打擊的新建機密掩體

  鑑於“9·11事件”暴露出的問題,白宮開始了一項大規模的建造工程,建造另一個更大的掩體。據信該掩體在北草坪下,總共有5層。

  《每日郵報》報道稱,在此之前人們的想法是,如果發生核襲擊或某種生物、放射性襲擊,白宮工作人員和總統的隨從人員將被疏散到西弗吉尼亞州或賓夕法尼亞州的某個偏遠地區。但在“9·11”襲擊之後他們意識到,由於所有道路都被堵塞,他們肯定無法通過汽車離開華盛頓。這將花費太長時間。而且即使乘直升機,也要冒很大風險,因爲國家正遭受攻擊。因此,他們提出了這個計劃,建造一個完全獨立的設施,即北草坪下的地下掩體。

  於是在2010年,總務管理局(GSA)在白宮西翼樓外實施了一項大型建築項目。當媒體問到該建築的目的時,GSA給出的官方解釋是:該建築是用來取代白宮現有的基礎設施。

  2010年,白宮進行的改造工程據稱包括一個現代化的地下掩體。

  這一建設工程始於2010年9月,當時在西翼樓前開挖了一個幾層樓深的大坑。GSA嚴格保密,不僅在開挖現場周圍圍起圍牆,而且還命令工程承包商不得與任何人談論此事,並且要進入白宮大門的卡車貼上公司的信息。

  報道稱,這個地下掩體有5層,有獨立的通風系統和食物供應。由於它與地面隔絕,如果發生核襲擊,掩體內不會受到輻射影響,掩體具有很厚的混凝土牆和類似材料作爲防護。該設施可以作爲美國總統和高級助手的指揮中心和生活區,據說儲存的食物足夠維持幾個月。

  錯綜複雜的隧道和“神祕建築”

  除了堅固的地下掩體,白宮下面還有錯綜複雜的隧道。據白宮網站介紹,1950年初,在杜魯門政府的領導下,開始建造白宮地下祕密隧道系統。當時,白宮的建築情況越來越糟,美國政府決定進行大規模重建。那時杜魯門搬到附近的布萊爾國賓館(Blair House)居住和工作了3年,而白宮內部完全用混凝土和鋼樑重建。在此期間,修建了一條連接西翼和東翼的隧道,以通向防空洞。

  1987年,里根政府又修建了一條祕密地下隧道,以便在發生恐怖襲擊時保護總統。只要總統按下牆面就會露出並打開一個祕門,從這扇門可以進入橢圓形辦公室外的祕密樓梯。樓梯底部的通道通向位於總統私人住宅地下室電梯附近的密室。

  還有一條地下隧道從東翼的地下室通向美國財政部大樓的地下室,這是作爲一個防空掩體建造的。有傳言說白宮與國會大廈、布萊爾國賓館、副總統官邸、戴維營和五角大樓之間存在隧道,但目前還沒有得到證實。《每日郵報》報道稱,如果美國總統需要緊急撤離白宮,他至少可以通過兩條隧道完成,其中一個通往財政部大樓,並在H街設有一個未標記的入口。另一條隧道通向南草坪,總統可以在那裏迅速登上“海軍陸戰隊一號”專用直升機。

  此外,2007年,在白宮西翼附近建造了一座不起眼的白色建築。白宮網站稱,在喬治·W·布什執政期間,這座神祕的建築還沒有出現。沒有人知道爲什麼這個建築物突然出現,也沒有人給出任何解釋。有人猜測這棟臨時建築是裝有通信設備的數據中心。該建築在此後的西翼建築項目期間被拆除,也許是因爲其設備被移到了地下。

  來源:環球網/趙建東 郭曉鵬 烏小寶 冬瓜俠、環球時報-環球網/章節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