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族团结一家亲】牧家乐优化升级鼓了村民“钱袋子”——工作队引导牧民转观念促增收

图为5月23日,工作队副队长任勇峰(右)与白杨沟村村民哈布料·阿哈什交流毡房经营情况。(记者王畅彤摄)

图为5月24日,在白杨沟景区开旅游区间车的村民木拉提·热阿西每天都把旅游车擦得焕然一新。(记者王畅彤摄)

新疆网讯(记者 王畅彤)乌鲁木齐县甘沟乡白杨沟村风景如画,全村1135人,过去一直以畜牧业经营为主。城市周边游日渐兴起时,白杨沟村许多牧民“兼职”建起了不少牧家乐。

2018年起,乌鲁木齐交通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驻白杨沟村工作队来到这里,和村两委一起,帮助村民们增收。

美丽乡村建设深入人心

“游客到白杨沟村来旅游,看中的不光是我们的饭菜,更重要的是环境,山好水好才能有人来,这个道理我懂”

5月23日正值周末,络绎不绝的游人驱车前往白杨沟度假。笔直的柏油马路一直通到白杨沟村,村头巨大的展示板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格外醒目。

白杨沟村旅游季集中在每年的4至10月,周末日均游客人数2000人左右,非旅游季居民则以经营畜牧业为主。

拥有便捷的交通、知名的景观等便利条件,白杨沟村为何没能持续火爆?在乌鲁木齐交通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驻白杨沟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谷立群看来,牧家乐经营管理水平低、硬件设施不足、文化挖掘不足等问题,都是制约发展的因素。

为村民增收从根本上还要靠产业带动,2019年6月,景区完成了优化改造项目——将过去的散放毡房进行优化改造,建成集160顶现代化毡房及环保厨房于一体的新毡房区,同时配套全新的电动区间车,打通游人从景区到各景点的最后一公里。

搞建设不是难事,难的是让产业区“活”下去。工作队副队长任勇峰回想起来感慨万分:“最头疼的是村民积极性不高,很多村民觉得原本收入还行,害怕优化升级了反而赚得少。”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个细活,要有绣花的功夫,还要有对路的方法。

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先全力扶持一部分村民,从毡房区选址、材料选择、服务内容设置……手把手领着村民干。从2018年起,到项目完全建成,工作队摸索出一套适应于白杨沟村的产业运行机制,景区内原有居民参与新毡房区经营,其他区域居民可从事牧家乐经营及景区区间车驾驶等工作,由工作队和村两委成立景区监督及游客接待中心,专人干专事,各司其职。

新毡房区1号毡房经营者哈布料·阿哈什今年55岁,从事牧家乐经营30多年,经验足、脑子活,是最早参与新毡房区的经营者之一。

他跑市场有一套,点子也多,早早做起了“旅游+畜牧”融合的生意。

“游客到我们白杨沟村来旅游,看中的不光是我们的饭菜,更重要的是环境,山好水好才能有人来,这个道理我懂。”哈布料说,从城市过来的游客眼光越来越“挑”,如果只停留在“吃”肯定不行。

有了哈布料等村民带头,很快新毡房区的建设步入正轨。如今走进白杨沟村,山谷间的毡房错落有致,山间松树郁郁葱葱,环境有了新的改善。

“现在我们考虑更多的是,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这才是白杨沟村旅游发展的根本。”谷立群说,如今想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牧家乐旅游必须放弃粗放式发展,迈上升级之路。

从细节入手提升服务品质

“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心热还要有人领,要充分挖掘村民的自身优势”

这个夏天,白杨沟村绿草茵茵。走进村里,白色的毡房在绿植包围中格外显眼。来村里游玩的客人对村容村貌纷纷点赞。

今年43岁的哈孜依扎·哈米提正在自己开的牧家乐里招呼客人,清炖羊羔肉需要慢火炖2小时,在这期间,她热情地帮客人们打开毡房里的音响设备,连上无线网,在大山中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的服务。

“我20多年前就开始经营牧家乐了,这些年生意确实比往年难做,一是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发出来,再者游客对服务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2018年,哈孜依扎有了升级牧家乐的想法。当时,谷立群也有一个想法:面对新市场按过去的老路子经营牧家乐肯定不行,得带着牧民们多出去看看,眼界才能开阔。这个想法和哈孜依扎的想法碰出了“火花”。

“你看南山风景区那么多村都在做旅游,从服务品质下手,来一次大改造,你敢不敢试试?”谷立群的话像是鼓励也像是激将。

哈孜依扎的热情被点燃了,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已经在当地牧家乐中小有名气的她决定试一试。

2018年底,重新装修升级后,她家的牧家乐开门营业,一开始并没有取得想像中的大成功。

乡亲们都觉得哈孜依扎的想法太简单,靠几件电器就想吸引人,简直是异想天开。可村干部支持,任勇峰多次邀请资深旅游行业从业者在社区夜校为大家补课,还通过朋友圈、抖音小视频等方式,把哈孜依扎最拿手的焖羊羔肉、特色抓饭等美食放到网上,帮着她招揽客人。

牧家乐的生意逐渐好起来,2019年底一算账,不光本钱回来了,还比往年赚得多。

从此,越来越多的牧家乐开始优化升级,乡亲们也开始对社区干部们刮目相看,全村牧家乐从2018年的10多家发展到了现在的24家,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不足2.1万元,提高到2019年的2.4万元。

从以前的散乱式发展,到如今走高质量发展,白杨沟村的牧家乐经济按下了更新升级键。

“首先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心热还要有人领,要充分挖掘村民的自身优势,因势利导,才能交心融情。”谷立群说,在牧家乐旅游市场还没饱和的时候,村民自办的牧家乐虽然只懂得做做农家菜,但也能赚到钱。但随着牧家乐数量增多,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市场利润逐渐摊薄,他们就要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所以必须与时俱进。

产业优化升级带动增收创收

环境保护得好,游客才能来,品质做得好,才能留住游客

每天早上,牧家乐经营者古力娜·阿不开都要把家里的两个毡房和一栋平房里里外外打扫一遍。自从庭院改造后,家里变得干净整洁,人也更勤快了。她自己有个账本,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各项收入,牧家乐毡房收入每天200元、牛羊收入每年20000元、租马收入一次100元。

“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上高中,小儿子上小学,党和政府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两口子要加油干。”古力娜说。

为进一步促进白杨沟村旅游产业发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在推广农村养老及医疗保障覆盖率上下功夫。通过登门拜访的方式,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好政策带到村民家。

一开始,有的村民不理解医保作用,觉得是白花钱。工作队和村两委工作人员就细细讲,耐心讲,一次不行讲两次。

“我们村人数虽然不多,但居住很分散,遇到放牧走场的时候,两户人能距离50多公里,这就得靠车轮子加腿杆子,一点一点做工作。”任勇峰笑着说。

2019年,任勇峰的结对亲戚叶尔江·沙布力因为腿伤住进医院,一共花费1万出头,因为购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了7000多。

现在,大伙都明白了,社会保障给力,让大家免去后顾之忧撸起袖子加油干。

白杨沟村的环境面貌改善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大家保护环境、勤劳致富的意识增强了。当地村民意识到,环境保护得好,游客才能来,品质做得好,才能留住游客。

白杨沟村更美了,优化升级增收创收的热火劲越来越浓。

在景区开旅游区间车的村民木拉提·热阿西每天都把旅游车擦得焕然一新。“景区越来越漂亮了,游客越来越多,相信我的收入也会年年提高。”他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