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藍工藝是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由於這種“藍”只能燒製在銀器表面,因此也稱爲“燒銀藍”。銀藍的色彩具有水彩畫的透明感,使銀器別有一番情趣。也稱爲“銀藍”、“銀琺琅”,這種工藝興盛於清代。銀藍工藝主要應用在銀飾件上,是金屬製胎工藝與點藍施色工藝相結合的一門藝術。

燒藍是琺琅工藝的一種,因爲只用藍色琺琅釉料進行上色燒製,所以顧名思義就叫燒藍了,但燒藍所使用的材料、工藝步驟與琺琅工藝是一樣的。

燒藍是將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後,再拿到爐溫大約800攝氏度的高爐中烘燒,色釉由砂粒狀固體熔化爲液體,待冷卻後成爲固着在胎體上的絢麗的色釉,此時色釉低於銅絲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經燒結,一般要連續四五次,直至將紋樣內填到與掐絲紋相平。

在我國北方地區,花絲、燒藍相結合的工藝已被用在製作各類首飾和立體銀擺件中。在銀器上塗敷一層五光十色的釉彩的燒藍工藝,爲古老的首飾注入了新的活力。

燒藍戒指

當代從事燒藍工藝的藝人們對傳統的工藝製作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在一件銀飾品上,他們將掐絲、點瓷白、畫琺琅、點銀藍等技法融會貫通,並製作出一批別具特色的藝術品。

燒藍不僅比景泰藍更加色彩豐富,而且工藝上也有很大不同,燒藍工藝首先是在銀質胎面上通過磨壓、勾與胎、鏤空和焊接掐制銀花絲等 技術製成圖案,而後在圖案中點藍、燒藍,最後形成顏色豔麗的透明銀藍。

早期的銀燒琺琅工藝品,是由清代內務府,廣儲司設的“銀作”來生產,這些工藝品都是爲皇宮貴族服務的,因此在這類作品上我們是很難看到古代工藝大師們的名字。

直到清晚期,民間銀鋪纔開始燒製這種器皿,銀胎琺琅的製作,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焙燒、鏨刻、錘揲等多種工藝爲一體的複合性工藝,缺一不可,常見的琺琅釉顏色有藍、綠、紅、黃、白5種。

迄今爲止發現中國最早的實物是清雍正年間的銀燒藍五福捧壽八方盒

天壇祈年殿

北海的九龍壁

九龍壁中顏色不同的巨龍就是燒藍工藝特 有藝術效果的完美呈現。

燒藍以銀作胎器,點敷以銀藍釉料燒製而成,以點綴裝飾增加色彩美,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焙燒、鏨刻、錘揲等多種工藝爲一體的複合性工藝,缺一不可。由於工藝繁瑣,目前掌握燒藍技藝的多爲一些老藝人,曾一度面臨失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