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應對疫情帶來的公共健康方面的影響無疑是重中之重,但在疫情之前, 建立更具韌性的循環和低碳經濟模式就已受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政府響應。英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董事執行官、國際機構與政府 事務負責人喬思林·布萊里奧(Jocelyn Blériot)撰文強調, 加速向循環經濟轉型非但沒有因疫情而被擱置,反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概要

“發現機會、明確方向、培養強有力的公共與私營合作關係有利於重塑新階段的繁榮。”

新冠疫情重創了人類社會和經濟,同時暴露了當前經濟體系面臨的各種風險。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 了鉅變,也促使人們反思長期以來的經濟體系。當前,應對疫情帶來的公共健康方面的影響無疑是重中之重,但在疫情之前, 建立更具韌性的循環和低碳經濟模式就已受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政府響應。 在歐盟和中國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過去十年間,一批行業領先企業率先投身於向循環經濟的轉型,而倡導這一變革的機構和政府部門則爲轉型提出了重要的政策建議。

與“獲取—製造—廢棄”的線性生產模式不同,循環經濟是一種具備修復性和再生性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通過有恢復和循環性的設計,始終保持產品、部件和材料的最高效用和價值。循環經濟旨在重新定義增長,創造積極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英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董事執行官、國際機構與政府 事務負責人喬思林·布萊里奧(Jocelyn Blériot)撰文強調, 加速向循環經濟轉型非但沒有因疫情而被擱置,反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循環經濟可爲經濟復甦提供廣闊的可能性。

文章提到,在疫情早期,我們就看到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 性,尤其是醫療設備嚴重短缺的問題。與此同時,能否迅速將現有的產業設施轉爲生產醫療設備也非常關鍵。文章明確提出我們面臨的挑戰,而採用循環原則能夠加強未來經濟的韌性和競爭性。文章還探討了食物生產和分配的問題,並引用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最新研究成果,呼籲通過進一步探索投資再生農業、郊區農場以及數字驅動型精準農業等領域等解決食物供應緊張的問題。文章還觸及了建築行業、移動和交通領域,並且提供了可供借鑑的案例。 文章最後提到,循環經濟戰略成功與否取決於所有利益相關方持續的參與和共同努力。 現在,各國政府正着力解決最緊迫的問題,若能明確方向,推動私營部門循環創新實現規模化,我們就有可能同步實現經濟復興、改善社會福祉,以及完善氣候治理。

後新冠疫情時期的經濟復甦:建立有韌性的循環經濟體系(5月7日 )

△ 作者:喬思林·布萊里奧(Jocelyn Blériot,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董事執行官、國際機構與政府事務負責人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了人類社會和經濟,同時暴露了當前經濟體系面臨的各種風險。建立更具韌性的 循環和低碳經濟模式在過去幾年已受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政府響應,現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意 義。 發現機會、明確方向、培養強有力的公共與私營合作關係有利於重塑新階段的繁榮。

疫情深刻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促使我們反思支撐經濟的各種體制。應對公共衛生方面的影響 無疑是當務之急,但如何開展經濟復甦同樣重要。 那麼是鼓勵企業早日迴歸“正軌”以過往的經濟模 式尋求增長,還是加速向更具韌性的低碳循環經濟轉型?

答案並不是非此即彼:快速恢復經濟活力與更廣泛的經濟系統轉型其實是可以兼顧的。當然,考慮到我們面臨各種各樣的因素,以及公共部門正發揮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好消息是我們已經看到了積極的跡象: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已宣佈,將把所有精力投入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同時,累計管理數萬億美元資產的“投資者議程”(Investor Agenda)小組表示,“各國政府應避免優先實施高風險、排放密集型的短期項目” 。

經濟復甦當然需多元戰略多管齊下。新冠疫情爆發前,很清楚地看到要求經濟系統重置的勢頭已日 趨壯大, 各方已對循環經濟模式的發展潛力達成明顯共識。 過去十年間,一批行業領先企業率先投身並投資於這一變革,而倡導這一變革的機構和政府部門則爲轉型提出了重要的立法建議。 我們在歐盟和中國很明顯地看到這一進程。同時,其他地區也在國家和城市兩個層面積極推行循環轉型。

當前的疫情危機非但沒有降低該議程的重要性,反而使得循環經濟比以前更加重要,因爲循環經濟 能夠提供大量具有經濟吸引力的方案。 在新冠疫情危機的早期,全球諸多供應鏈的脆弱性暴露無遺,例如,醫療設備供給問題較爲顯著。以此爲例,循環原則能夠提供可靠的解決方案:我們可以通過醫療設備的可維修性、可重複使用性和再製造的可能性等設計和產品政策爲加強韌性(可用庫存)和競爭性提供了大量的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醫療器械翻新市場在 2020 年至 2025 年期間有望每年增長 10%以上,這表明市 場機會和資產利用率都將有所提高(因此減少對新原材料的依賴)。 美國明確強調這些策略的重要 性: 多個州的財政部長敦促呼吸機制造商向醫院提供服務手冊和維修相關資源以應對危機。

此舉不僅能有效降低成本,爲資金緊張的公共衛生機構救急,同時還有利於減少溫室氣體“碳足跡”。經聯合國國際資源小組調查研究,關鍵領域採用再製造模式可減少80%以上的排放量。我們在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國家已經看到,能夠快速改造生產設施並改變生產對象至關重要,例如從汽車製造轉向醫療設備零部件生產。設計可重複與多元使用的通用型工具和產品,增加上游靈活性,可增加價值創造潛力、增強產業韌性,這種潛力和韌性將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另一個與循環經濟高度相關的領域是糧食生產和分配。 衆所周知,當前產業化的農業模式不但導致 食物質量堪憂,且嚴重依賴化石燃料和有損生態系統的方式。同時,這種模式下的供應鏈依賴長途運輸,很容易受到邊境關閉的衝擊。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也依賴季節性外國勞動力。而由於勞動力短缺,歐洲各地已有農民稱今年的種植季可能會荒廢。在某些城市,倉促的“封鎖令”致使食物供應緊張,我們亟需縮短生產者到消費者的供應鏈距離。因此,現在正是時候進一步探索在再生農業、郊區農場以及數字驅動型精準農業等領域的大規模投資潛能。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研究顯示,到2030 年,循環模式可促使歐洲減少 50%殺蟲劑與合成肥料使用量(相較於 2012 年水平),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爲家庭減少 12%的開支。最後,再生農業也是緩解氣候危機的重要手段。循環經濟戰略可以減少 56 億噸二氧化碳的總量排放,相當於 2050 年預計食物系統總排放減少 49%。

這兩個具體示例只揭示了循環經濟對經濟復甦計劃潛在貢獻的一小部分,仍有更多領域尚待探索:比如辦公空間的嚴重過剩,以及模塊化的設計與使用模式在降低材料和能源消耗方面的作用。政府在尋求前進方向的同時更可通過落實循環經濟戰略來避免偏離低碳承諾,比如建築的翻新,能效升級成效立竿見影,又能同時促進本地經濟活動。

城市在交通出行方面制定了具體疫情防控措施。例如,布魯塞爾已爲行人和自行車提供了更多空間,並規定市區機動車行駛速度不得超過 20 公里/小時 。雖然這本身不一定能闡明循環發展戰略,但它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快速採取行動,響應變革需求,爲賦能新經濟系統創造條件。 現有經濟模式帶來的浪費顯而易見, 循環經濟解決方案在此時可以獲得成爲主流的空間。 仍以出行爲例,即便 是在疫情之前,歐洲私家車已有 92%的時間處於閒置狀態; 因此,儘快通過規劃設計來發展另一種 城市交通方案,提高城市公共空間利用率絕不是天方夜譚。

隨着我們更好地理解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我們也會更加清楚循環模式對復甦進程的具 體貢獻,實施方案也會更加明確。目前已有諸多短期應對方案,如上文強調的食品系統和去集中化生產,但更關鍵的是我們要從根本上認識到,循環經濟戰略不能一蹴而就,其成功與否取決於所有利益相關方持續的參與和共同努力。 現在,各國政府正着力解決最緊迫的問題,若能明確方向,推動私營部門循環創新實現規模化,我們就有可能同步實現經濟復興、改善社會福祉,以及完善氣候治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