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何时能像日本一样,连续十九年都斩获诺奖?专家:再等二十年

持续性的大面积收割诺奖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个问题我们有请日本来回答!

2020年的诺奖还没有公布,所以我们从2019年开始往前数,往前数十九年,日本每一年都斩获了自然科学诺奖!

这相当于每一年都获得了诺奖,这个东西非常了不起,因为是持续性的,且持续时间跨度很长!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2000年日本官方宣布了50+30的诺奖计划,也就是50年内计划要得30个诺奖!

当时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一个笑话!

为什么?

因为从2000年往前数一百年,日本在百年内只得到了9个诺奖!

但事情从2000年开始便出现了拐点,往后的十九年时间里,每年都斩获了一个诺奖,这让人不得不佩服!

但在佩服的同时,有一个问题暴露在了众人的面前!

那就是咱们中国什么时候能像日本一样,在诺奖的舞台上持续性的、大面积的收割诺奖?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屠呦呦女士获得诺奖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来了,而科学界的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从现在开始我们会成为诺奖的有力争夺者,而在二十年后,我们会将收获诺奖形成一个持续性的常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里就要讲到诺奖的“滞后”机制了!

除了和平奖外,诺奖在自然科学类的奖项依旧是全球最顶尖的,所以诺奖一般来讲是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

这句话很好理解,也就是说诺奖得的多,那么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就越高!

这是没有争议的事实!

但由于诺奖的自然科学类奖项是极度严谨的,所以一般有一个20年的滞后。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大多数获奖成果,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年前的!

大家知道,二三十年前的日本,正好处于一个经济爆发期,而在这个爆发期内,日本对科学技术投入是非常巨大的!

而巨大的投入自然换来的就是科学技术的爆发性提升,这些日本科学家们做出成果基本上都是在四五十岁左右,而获得诺奖基本上都是在六七十岁

比如取得“第一个可商用的锂离子电池”科研成果的吉野彰,他获得成果是在1985年,当时他是38岁,而直到2019年才获得诺奖!

再比如2018年的诺奖获得者本庶佑,他的获奖成果是在1992年发现的,当时他50岁!

还比如发现“细胞自噬机制”的大隅良典,他发现这个成果是在1990年,当时他50岁,直到2016年才获得诺奖!

……

其实我们研究日本的诺奖获得者不难发现,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大多集中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搞清楚了这个时间点,我们再来看日本的这个时间节点就清楚很多了!

这个时间节点是日本经济的辉煌期,他们的经济保持了三十年的增长,这种高爆发的经济增长使教育科研经费大幅增加!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到日本的教育,会说日本的教育是亚洲最强的,它甚至远远超过了教育也非常强的新加坡。

一切就是钱的问题!

打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需要钱,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这个时间点的日本青年他们获得的教育是顶尖的,他们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增长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自然在下一个年代扛起了大旗!

而进入到八九十年代,这些青年已经活跃在了各大科研领域,而日本的科研投入使他们拥有了更好的科研器具和设备!

这点非常重要,给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1991年的时候,日本建造了超级神冈探测器,也正是因为这个探测器,日本走出了三个诺奖获得者!

比如我们所知道的梶田隆章,他就是靠着这个探测器获得了“中微子”成果,没有这个探测器,梶田隆章能获得“中微子”成果吗?

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我们才说,日本目前持续性的活跃在诺奖舞台上,实际上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爆发性投入的一种变现,所以与其说现在日本科学技术如何厉害,不如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科学技术很厉害!

所以,当我们在问日本获奖的关键原因,实际上总结起来就是:国家经济实力强大,通过科学教育和科研投入,变现成为科学人才和科研先进设备,两者的结合,构成了诺奖的变现!

知道了原因之后,我们再来谈专家为何说我们中国二十年后会让获得诺奖成为常态的原因!

众所周知,从恢复高考到改革完成完整的教学教育,我们也就走了三四十年。而从全面接轨世界科学,掌握独立核心的科学自主技术,我们不过走了二三十年!

各位是不是不明白这句话?

没关系,解释起来也就是,日本开始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在1868年,然后走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算是彻底完成了这些事情!

日本花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完成这些事情,而我们就花了三四十年!

是的,我们的发展之快是一个奇迹!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30年前大街上一辆桑塔纳那真的不得了,但现在你看看大街上!

这种经济增速是世界罕见的,而在科学技术上我们做一个类比,今天的我们就像是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在科学技术领域上不管是人才还是科研投入都在爆发性增长!

所以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我们现在没有形成常态的斩获诺奖不必自哀,因为二十年后的科学技术世界是属于我们的,这是值得期待的!

这些年代,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快速上升,在2014年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而专利申请许可量也就达到了世界第三!

在2013年中国的科研投入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

在2014年科技总人才也达到了世界第一,超过了美国30万人!

2016年研发经费占GDP比例已经超过了欧盟!

2005年至2015年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论文被引用增速最快!

……

当然,这些或许对于普通人而言平时都没有注意到,但大家或许也发现了,这些年来,我国在航天、军工、物理、工程领域的大国重器亮相得越来越多了!

这些东西实际上都在佐证一个事实!

我国的科研成果正处于一个井喷的前夜!

未来的我国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科学技术大国呢?

我国会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我国会是拥有最多量子通讯卫星的国家!

我国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会是全球第一!

我国的高铁技术领先于世界!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天眼”!

……

说这些,不是说要让我们妄自尊大,沾沾自喜,而是当我们看到别人强大的时候,不要自哀或者去冷对!

这些年来日本在诺奖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随随便便就得来的,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曾经的日本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当他们看到他国强大时,他们的态度是深刻的反省,努力的学习,咬着牙努力!

所以当我们面对此刻日本的科学技术上的强大,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第一不要自哀!

第二不要总是以历史上的辉煌去贬低嘲讽!

不管是从经济、国土面积、教育力量和文化上,日本都是受世界承认的大国,承认别人的厉害之处并不难!

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一旦陷入自我为中心,知道别人强却不承认别人强,也不去研究别人为什么强,这是非常危险的!

于个人而言这是没有格局,于国家而言,这是狭国心态。而于我们而言,我们的舞台不是固步自封,我们的舞台是世界!

我们可以预想到,在接下去的二十年,日本依旧会成为诺奖舞台上的常客!

而在二十年后,这才是属于我们的舞台,但前提是,我们需要继续保持现在的科研投入和将科学教育进一步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