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圈有一条永恒真理——唯快不破。只不过,真理的生效也有前提条件。

不知是巧合还是心有灵犀,京东物流和菜鸟在同一天对时效大做文章。

6月8日,京东物流宣布,2020年将升级“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提升计划,面向低线城市及重点县镇继续布局物流新基建,创新仓储模式。

京东、菜鸟掀起全民加速潮 快就一定好吗?

同日,菜鸟也不约而同传出加速消息。菜鸟总裁助理熊伟在全球速卖通商家大会上透露,菜鸟正在启动旗下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的再加速,同时向全球骨干网和乡村毛细血管加大投入,以加快实现“全国24小时,全球72小时必达”。

就目前透露出的信息来观察,双方的发力点均是加大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借此提高县镇的物流时效。京东物流甚至提出让“随手下单和开门寄收快递”深入广大县镇乡村。

菜鸟则是联合通达快递,对乡村物流的分拨、运输、派送进行优化,目前已经在全国21个省市500多个县实现升级。

对消费者而言,快递越来越快当然是一件好事。对快递企业来说,这也是其能够在群狼环伺的竞争格局中立足的根本。

但是快递要快,不是口头说说就能成事。为了缩短时效,快递企业需要从揽收、分拨、运输、派送等环节进行调整。例如增加物流仓库、分拨中心数量。京东物流就提出今年累计新建扩建仓储数量将达到13座。

这势必就需要资本的大量投入,京东物流第一季度的数据也可佐证这个观点。财报数据显示,京东履约费用率较上个季度及2019年同期均有所上涨,这是因为仓储物流成本大幅增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04亿元。

当然,如果后期业务量能够起来,经过一定周期后,投入的资本也能回收,实现盈亏平衡,继而展望盈利。但是,当这个商业逻辑放在乡村物流的背景下时,答案或许就不一定了。

什么样的消费者会特别重视时效性呢,愿意为缩短时效性多花钱呢?自然是消费实力较强的用户。那么,农村物流的用户已经到了渴求时效性的阶段了吗?

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到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数据。“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

京东、菜鸟掀起全民加速潮 快就一定好吗?

6亿人的月收入1000元是什么概念?在《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也提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换成月的话,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335元钱。

再考虑到农村实际的收入分配差距,在当年5.5亿农村人口当中,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居民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甚至更低。时效性对这部分群体的购物需求而言,“24小时达”与“两三日达”还不到成为关键性因素的时候。

但是,对物流企业而言,这区别就截然不同了。不可否认,快递行业是以速度为基础的。然而,成本、速度、服务质量是构成快递企业的三角形,一定要在这三者之间找到均衡,才能把资产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难道快递企业就放弃广阔的农村物流市场了吗?拼多多的崛起奇迹告诉你,当然不。

只是快递企业的发力点应该放在农产品、产业带的上行上。针对产业带集群,与工厂、农场主对接,建设好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将农村到城市的上行之路搭建好。这样也可侧面受益于订单的下沉运输,提升农村地区的物流时效。

总而言之,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适用于一个地方的打法,换到另一个地方可能就失效了。快递进村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新的玩法呢?《电商报》将持续关注。

作者:电商报 高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