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悬棺葬遗迹的研究现实悬棺葬的方式始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并且一直延续到了元明朝时期终止,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

悬棺葬是中国南方古时盛行的一种奇特的葬俗。它利用木桩或天然岩缝,将棺木置放在“人踪灭”“鸟飞绝”的万仞绝壁上,或深藏洞内,或微露穴外,如船头、似快艇。一条武夷山风景区的九曲溪, 沿溪两岸悬崖峭壁的洞穴里,散布着几十具悬棺,构成了独特的景。

古人为何要不辞劳苦将棺木高悬于绝壁之上?

之前在菜叶网上看过相关的资料,现在一般推测,南方的少数民族长期依山傍水居住,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以及观念意识。悬棺放在靠山临水的位置,棺形多为船形,表明了他们对山水的依恋与寄托。把棺木高悬于绝壁之上,可能出于一种孝道观念。

所以,学者推测,悬棺的出现不单与当时人民的生活环境有关,可能也是受此观念影响。并且,悬棺也有保护墓主人的作用。当时的人民临水而居,所以墓葬也就在离水近的地方了,但是由于经常发洪水,所以悬棺就有利于墓葬的保存。

在古代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能够在深潭之上如履平地并且将沉重的棺木垂直放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对于平凡的百姓来说难于上青天。

根据清朝许瓒的记载,清朝时期湖南常德沅江流域发现一处悬墓葬遗址,悬崖峭壁上有十几个洞穴,洞穴下方就是深不可见的清潭,其中五个洞穴中有棺木赫然躺在其中而且棺木为不寻常的沉香木棺,沉香木材质不同于普通棺木的材质,它的重量是一般棺木的一倍,那么这样重的沉香木棺又是怎么被放置其中的呢?

一种说法是修栈道而运悬棺,用人力,畜力顺着事先铺设的伐道,把棺木运入岩洞。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九曲溪水位很高,就在如今的悬棺处,当时的棺木是水运放入山洞的。

另外几种说法认为是从下往上吊装放置棺木。从武夷山已取出的一号船棺观察,棺盖头部有一道明显的绳勒痕迹,宽约3厘米,似乎是吊装的佐证。然而,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恐怕没有能将棺木吊到高达几百米的崖壁岩洞中的机械设备。

也有人说为从上往下的悬索下棺,即从上缒下几个葬礼先行官,在洞口预先架设只要数米的栈道,部落人在峰顶就地伐楠木制棺,装殓死者后齐力把它吊坠下去,先搁洞口栈道处,再由先行官推进洞去此说似乎较为可能,但也无更多的证据证明。

1978年,江西省成立了专门的龙虎山崖墓悬棺考古工作队。

1997年开始,龙虎山旅游集团面向全社会悬赏30万,招募破解龙虎山悬棺之谜。可惜,这30万至今无人领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