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新闻显示,美国似乎不太好。关于暴动、示威、游行的报道层出不穷。这些示威者的矛头直直的指向两个方面:一是美国警察的暴力执法、二是种族歧视。

洛杉矶万人游行

其实美国的种族歧视已经由来已久了,具体表现在部分白人对其他肤色的人种尤其是黑人的强烈鄙视上。其中把西瓜和黑人联系起来更是美国种族歧视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带有种族歧视的图片

你可能听说过这样一种传言,就是出去旅游或者在任何地方看到黑人朋友,都尽量不要邀请他们吃西瓜。否则轻一点的或许会被白眼问候,重一点的可能会被打。

炎炎夏日,西瓜作为最消暑的水果之一,常常是跟“空调房”“电视剧”搭配的首选。可是对于部分黑人来说,“西瓜”一词不仅不解暑,还包含着侮辱和歧视。

我们都知道从十七世纪美国就已经有了黑奴贸易,并且随着殖民者不断扩张领土,贩卖黑人也逐渐进入兴盛时期。在欧洲殖民者征服美洲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贵族商人便开始把吃苦耐劳的非洲黑人运往美洲。

为了保证持续的利益,1513年西班牙国王准许商人把黑人运往美洲殖民地。从此,贩卖黑人便成了政府支持的一项“合法”行业。

并且一直到美国成立,奴隶制依然没有废除。还被写进了美国南部地区的法律里。因为当时南部的经济比较落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所以有很多农场和农场主。

但是却并没有那么多劳动力来支撑如此庞大的农业。于是那些农场主们就开始从别的地方买黑人回来帮他们干活。当时黑人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种棉花和西瓜。

那时候的奴隶种植园制度是极其残酷的。农场主们一味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对买来的黑奴要求十分严苛。他们是一定不会让自己亏本的,所以要求黑人们“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所以美国的黑人奴隶死亡率很高。

并且黑奴们每天没日没夜的干活,是没有报酬的,吃的也是一些残羹剩饭。只有当收成好或者农场主高兴时,才会作为奖励分一点西瓜给他们吃。

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传到美国,美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这时候南方的奴隶主试图把奴隶制扩大,他们主张让新立的州也继续实行奴隶制,并利用他们在国会和政府的统治地位一路取得胜利。

这样的行为激起了北方地区人民的愤怒,于是便爆发了著名的“南北战争”。战争结束后,奴隶制度终于被废除。在美国的这些黑人奴隶被解放出来。

虽然奴隶制被废除了,但是并不意味着种族歧视就此结束。黑人在获得自由后没有经济和人脉,只能操起老本行继续种西瓜。于是之前的白人奴隶主便借着西瓜继续嘲笑他们。

赢得解放后,不少非洲裔美国人在街口卖西瓜

到了20世纪初,这种歧视和偏见已经到了随处可见的地步。 1937年出版的《生活》杂志,封面全部是关于西瓜的。

杂志的封面描绘了一个种西瓜的黑人农民

表面上看是对黑人辛勤工作的赞扬,但内页却又在嘲讽“有颜色的妈妈”喜欢吃西瓜。

随着钢琴和乐谱的流行,“浣熊之歌”也传播起来,那是为了故意抹黑非裔美国人而创作出来的。乐谱封面上依然画着大大的西瓜。

甚至是衣服、报纸、盐袋、胡椒罐上都印着黑人与西瓜的照片。最“流行”的,是一张黑皮肤老人怀抱两个西瓜看着一只鸡的明信片。

明信片暗示:黑人对于填饱肚子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电影《The Watermelon Patch》中也特意加入了黑人在西瓜田里偷西瓜的场景。

一直到现在,西瓜被赋予的众多含义可能被我们慢慢淡忘,但是种族歧视还在照常发生。仅仅通过肤色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希望今后,西瓜能仅作为夏日里给人带来清凉的一种水果,不再拥有那些多余的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