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南县公安局交管大队,有这样一个人,他从警三十年岁月沧桑,三十年雨雪风霜,时光荏苒,他一肩霜雪、风雨兼程,三十年的从警路上,他没有收获过多的鲜花掌声,他也几乎没有被媒体聚焦赞扬,但他依然铿锵前行。他,用三十年的坚守,诠释了基层民警的最美初心。他,叫汤昌辉,二级警督,今年58岁,在常人看来,他已快到退休年龄,本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但他不,他选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岗一分钟,尽职60秒!”】

在三十年从警生涯中,他无论烈日高照还是雨雪风霜,都提前半小时到达执勤岗位,一直是最早到岗、最后下班,在中队,他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处理交通事故,汤昌辉说:“驾驶人事故纠纷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造成积怨,还可能转化为恶性事件,影响交警在百姓中的形象,更影响群众对交管工作的满意度。”

【“脚底板下才能干出真成绩!”】

天空下起了大雨,但挡不住一个人依旧在村里走家串户,访贫问苦。2013年5月,汤昌辉开始从事精准扶贫工作,就如同他在公安交管主业中履职担当一样,他在扶贫热潮中,同样舍小家顾大局做表率,把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七年来,他没有豪言壮语,他用最诚挚的心默默地走在扶贫路上,彰显了一名扶贫工作队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普通老民警担当为民的情怀。

龙南县杨村镇杨村村,七年前,该村被定为交管大队党总支负责的精准扶点村后,正当大队领导在为谁最适合担任工作队长犯愁时,秩序科指导员汤昌辉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地说:“我去!”。这一去,就是七年!杨村村,离县城有65公里,全村有28个村小组,贫困户135户,建档立卡对象562人,为了摸准掌握每户致贫原因、家庭具体情况,以制定脱贫计划,一年365天,汤昌辉绝大部分时间都吃住在村部,花费了大量时间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他坚信只有了解每一户的情况才能做到真正的精准扶贫。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已经从一名精通交管业务的交通警察,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扶贫基层干部。长期的走访入户,哪个村民的居住环境急需改善,哪个村民家庭存在残疾病痛、无经济来源,这桩桩件件的事情他都记在心头。

“只有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千方百计为贫困户着想,才能真正解决贫困户的实际问题。”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肖公湾村小组赖添娣,早年丧偶,现年已经68岁,带着一个智障儿子,长年居住在低矮阴暗的土坏房。汤昌辉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方筹资近30000元,为母子俩盖起了一幢分散保障房,完全解决了母子俩的居住问题。

汤昌辉还说:“扶贫攻坚首先要力争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做到国家帮扶为辅,自主脱贫为主,才能让群众凭借双手真正富裕起来”。马头寨贫困户赖云辉,早年身患多种疾病,面黄肌瘦,肺气肿导致咳血,花去了家庭所有积蓄。汤昌辉在了解这一情况后,除了为他办妥健康扶贫所有手续,让赖云辉“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还积极推动产业扶贫,为赖云辉多次申请贷款。在资金到位后,又科学帮助他分配资金,先后建起了光伏发电系统和家禽养殖基地。在汤昌辉的帮助下,如今的赖云辉早已脱贫,盖起了两层水泥新房,仅50千伏光伏发电系统年收入达8万,养殖业年收入又达10万,成为该村精准扶贫一段佳话。

当询问汤昌辉为什么总是能够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他坚定地说,既然选择了扶贫,就要为村里做一些实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不辜负组织对他的期望。2019年上半年,一场罕见的洪灾把马头寨原来破旧的河堤冲毁,汤昌辉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继续履职担当,奔走于水利局等相关部门,筹集资金30多万,帮助村里重修了河堤。每当他忙前忙后,一个个村民拉着他的手表达自己淳朴的感谢,一个个孩子围着他笑逐颜开,汤昌辉就成了村民最愿意见到的“汤干部”、“汤警官”。

【“正式退休后,一定帮忙带孙子!”】

汤昌辉有两个孙子,一个3岁,一个5岁,儿子儿媳要创业,照顾孙子的重任,落在了他爱人身上,每逢爱人忙不过来而精力憔悴时,会忍不住唠叨两句:“要不跟组织申请下,不要长期驻村受磨难了”,他总是微笑着对妻子说:“精准扶贫是一项硬任务,我是一名老党员、老民警,在关键时刻应该站出来,敢于担当,要尽到责任,能为贫困群众做点实事,即使苦点我也愿意!还是跑完最后一公里吧,等正式退休了,一定帮忙带孙子!”

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几粒沙同样可以凝聚成金字塔底的基石。杨村村留下了汤昌辉一串串深深的足迹,田间地头常常可见他劳作的身影,贫困户的家里经常可以听到汤昌辉促膝谈心的话语,他解民情暖民心,携手搭建“连心桥”,点亮村民“心里灯”的可贵精神在杨村村和交管大队广为传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