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柳叶刀》被羟氯喹论文坑了,同行评审应该背锅吗?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迷航,人们将科学研究视为海上的灯塔,但没有料到灯塔也可能是幻象。

上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同一天(6月4日)分别对各自刊发的一篇新冠研究论文撤稿。

《柳叶刀》的论文甚至直接影响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后者暂时叫停其“团结试验”中的羟氯喹试验。5月22日,四位作者在《柳叶刀》合作发表论文,称使用含有羟氯喹或氯喹(同时使用或未使用大环内酯)的治疗方案,对于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无益处。相反,反而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和院内死亡的危险。

然而在5月28日,200多位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联名向论文作者和《柳叶刀》主编致信,指出论文存在多个疑点,并要求论文数据提供方、医疗数据分析公司Surgisphere发布医院层面的数据,还要求《柳叶刀》公开促使论文发表的同行评审意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撤稿论文也使用了Surgisphere的新冠肺炎数据。

风波持续发酵,学术界展开了一场针对论文应该如何发表的大辩论。最大的矛头指向了学术出版物普遍采取的同行评审的流程模式,一些科学家认为此次撤稿风波再次证明了同行评审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但另一些科学家则坚持,同行评审到目前为止仍是保证学术论文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

同行评审的漏洞

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被撤回并不罕见,但一项影响力如此巨大的研究被指造假,仍然令《柳叶刀》的权威性蒙上阴影。

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柳叶刀》历史上曾发表过一篇肠外科医生安德鲁·韦克菲尔德(Andrew Wakefield)关于接种疫苗会导致自闭症的文章。他们原本应该更加谨慎。”

上述1998年刊登的论文后被证实数据造假,导致《柳叶刀》撤稿,韦克菲尔德也被禁止行医。

谢克曼教授同时称,期刊的评审性质导致了这类错误更容易发生。

所谓同行评审,是指研究人员将论文提交给科学期刊之后,由期刊编辑邀请行业专家专门针对研究进行抽丝剥茧的论证,检查其结论是否与研究人员提供的结论一致。

同行评审工作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第二个是在论文发布后能看出其科学专业水平。因为论文的发布意味着将接受全世界科学界的验证,业内能对此发表意见,还能尝试重现实验的结果。

目前科学界达成的普遍共识是,同行评审的前提是基于信任体系,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造假,评审员默认作者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同行评审的价值在于对论文的逻辑和实验提出专业的论证。

但此次新冠疫情的危机也暴露了同行评审这一体系的巨大漏洞。

瑞士日内瓦大学量子物理学家尼古拉斯·吉森(Nicolas Gisin)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传统学术期刊赋予了编辑很大的权力,可以自行邀请专家对论文进行审阅,但这些专家是匿名评审,也就是说只有编辑知道评审员的身份,评审员将评审意见交给编辑,再由编辑转交给论文的作者。”

吉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同行评审的邀请,但只会接受很小一部分。他认为,这种匿名的体系存在的明显缺陷是,会让同行评审的工作显得平庸,因为他们的名字并不会公开发布。

“这种设置最初是为了保护评审员不会遭到报复,但这显然影响了评审工作的质量。”吉森说道。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呼吁寻求一种更加公开、透明的方法来解决数据造假的问题。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导致数据造假的根源恰恰是同行评审。吉森建议,应该建立起同行评审的责任制,在论文决定发表的同时,评审员的名字也应该公开。

“数据造假的根源在于同行评审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美国华盛顿的霍华德大学化学和药物科学教授约瑟夫·福尔图纳克(Joseph Fortunak)认为,“人们的期望是期刊会对论文进行彻底审查,但事实上这种审查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导致了一些不诚实的作者钻了空子,因为很少会有人真的去重复实验结果,这让很多论文从未受到挑战。但结果是一旦数据造假被发现,科学家就会声败名裂。”

波士顿东北大学的研究者詹姆斯·希瑟斯(James Heathers)也表示,同行评审的流程最初的设计就不是针对发现异常数据的。

“虽然同行评审是大家默认的一种科学定式,但是它的价值更为复杂。”希瑟斯在其公开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同行评审最好情况下的价值在于,有合适的专家来对新的研究进行认真仔细的评估,经过多轮修改后,能够把错误消除,加强分析并能把论文稿件进行改善;而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同行评审可能像是橱窗里的装饰,被赋予了不必要的表面权威,但整个过程粗略、缺乏实际价值,照本宣科,并可能忽略一些明显的分析错误,甚至彻底忽略了造假的行为。

造成糟糕的同行评审结果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在大量论文同时发表时,同行评审员的数量可能不够,导致工作无法做得非常细致;另一方面,同行评审工作是基于专家的志愿,无法从中获得任何实质性回报,但顶尖学术期刊的评审工作无疑能给专家带来荣誉,这可能导致一些评审员“慕名而来”,忽略了实际工作。

现有模式耗时费力

通常情况下,传统学术期刊同行评审需要耗费几个月时间,这让一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无法及时被业内了解,拖慢了科研的进展,这是同行评审受到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疫情期间同行评审的这种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是要迅速发布重要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科学家都忙于自己的研究,没有足够的评审人手来快速完成审查工作。

更重要的是,任何一篇与新冠相关的论文发表后,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吸引比以往更多的读者,因为这事关所有人的生死。这就对论文发布前分析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严格的审查。

根据一篇4月份发表的研究,针对14个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周期的统计,有关新冠的论文平均周转时间由一般情况下的117天大幅缩短至60天,这也引发了对评审质量的担忧。

“疫情的紧迫导致了《柳叶刀》的编辑和评审员在无法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情况下急于出版。这一事件不应该发生,有人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一些评审员也不该再继续他们的工作了。”福尔图纳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还表示,伴随着新的学术期刊大量涌现,出版系统正走向衰落。“因为有太多的论文需要评审,以至于一些评审工作超出了专家的能力范围。但专家在参与评审之后,就增加了申请终身任职和晋升的筹码。”福尔图纳克说。

“出版社内部的专业编辑忙于杂志销售业务,他们尽可能地搜寻能够引起媒体注意的论文,这也助长了一些作者为了获得研究经费不惜代价走捷径。”谢克曼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大流行病增加了期刊、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登上媒体头条的压力。”

而外界更大的批判直接针对权威杂志向投稿人以及订阅者收取的高昂费用。有研究人员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某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的费用约2500美元/篇,这是出版社的一门巨大的经济。

谢克曼创办了医学期刊eLife,并担任了6年主编,早些时候他还担任过《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的主编。

谢克曼曾公开批判包括《细胞》、《自然》和《科学》在内的三大顶级学术期刊,认为它们用“不恰当的激励方式”损害了科学研究的进展。

他创办的eLife免除了论文发表费用,并免费提供所有论文的开放访问权限。此外,谢克曼还改变了论文出版流程——让同行评审员合作、请活跃的科学家作期刊编辑、缩短论文发表时间。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主任弗兰克·拉姆斯(Franck Ramus)认为,学术期刊收取大量的出版费和订阅费,出版社的工作无法体现如此高昂费用的价值。在法国,科学研究者的工作大部分仍然是由科学界的公共投资来提供的。

预印版网站的胜利

尽管同行评审的体系遭质疑,但是大多数科学家仍然认为,科学研究不能没有同行评审。

“同行评审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柳叶刀》论文撤稿更加证明了同行评审的重要性。”

“我们仍然需要同行评审,但如果在同行评审之前,有机会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并发表评论,可能是一个减少错误的有效解决方案。”谢克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目前研究人员在等待论文正式发表前,已经可以将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科学预印版网站上,比如medRxiv或者bioRxiv等平台,供人们免费访问。

尽管这些未经同行评审的结论发表也仍存在争议,但很多科学家将此视为学术流程的进步。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神经科学家安东尼·扎多(Anthony Zador)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你可以先把研究结果上传,让社区里的人进行讨论,并最终获得评审。”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medRxiv和bioRxiv平台上总共发表与新冠相关的文章数量近4000篇,自1月以来,每天都有近100篇与新冠病毒相关的文章发表,每个月的发表量接近翻番。

尽管没有严格的针对研究质量的同行评审,但是这些研究在预印版上发表之前,也需要符合伦理方面的审查标准,以确保其不存在抄袭、冒犯、不科学或健康安全方面的风险。

medRxiv和bioRxiv平台联合创始人约翰·英格利斯(John Inglis)表示:“这些平台是开放的,同时也是负责任的。但研究并不具有结论性质,因此不能指导临床试验,也不应该作为确凿的信息被媒体报道。”

谢克曼建议《柳叶刀》这样的期刊,也应当鼓励在一个网站档案里张贴预印版,并且使用公开发布的评论,扩大仅基于少数专家做出的评审结论。

“这种情况下就能够尽可能避免出现已经发生的错误。”谢克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