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中,肯听劝谏的并不多,尤其是在盛世的时候,但李世民是一个例外,后来他创造出一百多年的盛世,跟他纳谏如流有很大关系。

按理来说,一个帝王,天下是他的,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不想自己决定处处受限于臣子,李世民为什么愿意听从别人的劝谏呢,其中就有几个因素。

李世民出生在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是隋朝的臣子,后来跟着父亲打败隋炀帝,因此,对于隋朝灭亡有很大感慨,与很深的见解。

跟臣子曾这样说道:“公等为朕思隋氏灭亡之事,朕为公等思龙逄、晁错之诛,君臣保全,岂不美哉!”

在他的印象中,隋炀帝很喜欢护短,而且还不肯听信别人劝谏,一意孤行,所以对于隋炀帝的这一缺点,李世民印象深刻,不想重蹈覆辙,经常让臣子积极进言。

不过,虽然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跟隋炀帝那般,但有时候行为想法,或许是帝王的通病。

贞观四年,李世民征调兵役想修建洛阳的乾元殿,大臣张玄素知道后就反对。

那时候离战乱结束没多久,百姓经济还没有恢复过来,而且这时候藩王要去各封地任职,也在修造宫室,所以这时候皇帝再想修整乾元殿无疑是劳民伤财,所以张玄素就上书,并说明其缘由,最后还说如果皇帝坚持,那么则是:“恐甚于炀帝远矣”。

虽然这样说,李世民并没有被劝服,还带故意带着恐吓性质地问他说:“你觉得我这样不如隋炀帝,那根商纣比呢”。

把自己跟著名昏君比较,一般臣子听到这样的话,可能直接吓得闭嘴,但是张玄素没有,直接回答说如果坚持修整,那跟他们一样。

李世民看他如此坚持反对,也冷静下来思考,最后同意了停止这样工程,还赞扬他:“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除了不想做昏君之外,李世民愿意听劝谏的原因是他的上位不正。

或许在现代人看来,高位应该是能者居之,但在古代,儒家思想影响极大,尊卑,长幼有序等礼仪大于一切,下一任皇帝继位,正常情况下都是长子继承。

李世民杀兄夺位已不再是秘密,他也清楚自己来路不正,一些朝臣对他有微词也在所难免,这种情况下,他就十分想做好一个皇帝,以至于百年后史书上不至于只写他篡位。

所以不仅在一些政务上听取大臣建议,甚至自己一些行为上,也注意他们的看法。

在劝谏这条路上,魏征就不得不提,他为人直爽又有谋略,经常纳谏,甚至皇帝的私事也会管。

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了一只名叫鹞的鸟儿,高兴地把玩,恰巧碰上了魏征来商讨国事,李世民不想让他发现,很快就把鹞藏进自己怀里,但魏征不止说一件事,很多事情一起上奏,用的时间也很多,结果那鹞在李世民怀里捂死了。

其实这也侧面看出李世民是愿意接受他们意见的,不然一个皇帝玩乐何须如此。

一个帝王缔造盛世,肯定不是他一个人的力量,李世民自身的才华不能小觑,但更多的是认识选用一帮能臣,集思广益,把自己的国家做得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