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中,扶蘇的記載並不是很多,大多數也是圍繞着他跟秦始皇之間問題。

作爲秦始皇的長子,秦始皇對他寄託着厚望,這一點從名字中就能看出來。

扶蘇也很有政治謀略,但中途跟秦始皇的意見出現很大的分歧,就把他派去遠方,在大將蒙恬身邊做監軍。

秦始皇有十幾個兒子,但是除了扶蘇並沒有其他出衆的人,秦始皇心裏也明白。

所以雖然對是否讓扶蘇繼位他猶豫過,不過最後,他還是選了扶蘇。

當然,秦始皇做這個決定不僅僅是這方面的原因。

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蒙恬。

蒙恬有三十萬軍隊,他跟扶蘇私人關係到底怎麼,外人不得而知,但他明確支持扶蘇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然後來支持胡亥的那一派,也不會想殺掉他。

秦王朝的統一併沒有多久,政局也纔剛剛穩定下來,如果把位置傳給其他人,那麼扶蘇跟蒙恬很可能用武力取得皇位。

這樣引發出的內亂,很可能影響秦王朝的地位。

其實的確如此,從歷史中看來,胡亥坐上皇位沒多久,就有陳勝吳廣起義,這也從側面印證,當時的秦朝雖然統一了各國,但並不穩定。

秦始皇重用法家一派,比起其他人的言論,戰國末期的法學家韓非說的話,秦始皇更容易信任。

韓非就曾說過:“輕其適正,庶子稱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這樣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一國之君不重視嫡子長子,把他們跟其他孩子一樣看待,是尊卑不分,太子沒有確定下來君主就死了,是亡國的跡象。

所以秦始皇最後傳位於扶蘇,韓非的話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不過,秦始皇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還是比較匆忙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遊,在中途病死沙丘,臨死前發了一封詔書:“乃爲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可惜的是,詔書還沒發出去,秦始皇就去世了。

當時身邊有丞相李斯,趙高還有胡亥,他們幾人當然都是支持胡亥的。

皇帝死在外面,身邊都是自己人,他們幾個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幾人合謀拆開給扶蘇的詔書,換上假詔書,內容是賜死扶蘇跟蒙恬,立胡亥爲太子。

爲了增加可信度,他們並沒有對外宣佈秦始皇已經去世,而是祕不發喪。

當時天氣炎熱,秦始皇的屍體沒幾天就發臭了,他們還想繼續隱瞞,就命人弄來很多鮑魚,以此來混淆視聽。

尊貴的秦始皇大概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死後,還要遭受如此不堪的待遇。

扶蘇接到那封假詔書後自殺了,這種陰差陽錯挺讓人唏噓的。

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

一個人經歷是有限的,但可以從歷史人物還是事蹟學習跟思考,提高眼界跟閱歷。

這本《一口氣讀懂中國史》,一共有十冊,講了一些從春秋到清朝的重要歷史故事,內容通俗易懂,語言風趣幽默,讓人有看下去的慾望,十分適合青少年或者是對歷史有興趣的人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