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壞血病輕症病人每日服維生素C200-300mg,重症300-500mg,感染時劑量應增加,分3次在飯前或喫飯時服用。如患者不能口服或吸收不良時,可於肌肉或靜脈注射,每日一次(乳幼兒100-200mg,成人500-200mg),症狀明顯好轉時,減至50-100mg,1日3次口服。

對症處理,如保持口腔清潔,預防或治療繼發感染、止痛。有嚴重貧血者,可給予輸血,服鐵劑。重症患者,例如有骨膜下巨大血腫或有骨折,不需手術治療,用維生素C治療後血腫可漸消,骨折自能癒合,但有骨胳錯位者,恢復較慢,可經數年之久。

(1)選擇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 人類維生素C的主要來源是新鮮蔬菜和水果;動物性食物中僅肝、腎等含有少量,所以,膳食中應有足夠的新鮮蔬菜,特別是綠葉蔬菜。如能經常喫些水果,則

更有助於預防維生素C的不足。

(2)改善烹調方法,減少維生素C損失 維生素C極易溶於水;對氧很敏感,特別是有Fe2+、Cu2+存在時更易被氧化破壞;對鹼不穩定,但在酸性條件下則相當穩定。因此,在蔬菜烹調時要先洗後切;切好就炒,儘量縮短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炒菜不用銅器。

高等植物中,就目前所知至少有5種酶系統能催化維生素C的氧化破壞;它們是維生素C氧化酶(ascorbic acid oxidase)、過氧化物酶(peroxidase)、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細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和漆酶(laccase)等。其中除過氧化酶外,都屬於含銅金屬酶,這些氧化酶系統在蔬菜中含量較多,特別是黃瓜和白菜,所以在蔬菜儲運過程中,維生素C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但這些酶系較維生素C更不耐熱,因此,在蔬菜烹調過程中強調急火快炒,做湯時強調湯開下菜,就是爲了迅速破壞這些酶系,以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

另一方面,植物中所含有多酚類化合物對維生素C的氧化破壞又具有保護作用,如蘆丁(rutin)、槲皮酮(quercitrin)和有關的工內酮醇(flavonol)都具有此種作用。它們不僅能使食物中的維生素C穩定,而且能在腸道中,特別是在無胃酸或低胃酸腸道病人的腸道中發揮穩定維生素C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