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人、机、物的有效结合,可以让人的工作效率更高,机械运转性能更佳,产品品质更好,而这,都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与机械制造的工艺与水平。

这正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副校长王时龙在做的事情。

如何让机器会说话,拥有人一样的大脑?如何让人、机、物实现“交流”协作?近日,王时龙接受重庆发布·对话大咖栏目专访时,为我们进行了解答。

05:39

Q

问:您的研究方向有制造工艺及装备、数控制齿机床、装备数字化控制技术等,这个跟重庆现在大力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能怎么结合?

王时龙:

这里讲的其实就是人、机、物的有机融合。人的大脑优点是在数据比较缺少的情况下,能够做出推理。比方说,你看一个人一半边的脸,就能想象到另外一半的脸大致是怎样的。大脑还可以根据直觉进行判断,在读到一篇文章或者看到一个事物后产生联想和灵感。

计算机的优点是什么呢?它算得特别快,特别准,并且有超强的存储能力,这些都是人不具备的。

而物体的反应速度特别快,当你给他输入一个信号,他很快作出反应和输出。人、机、物有机结合,就是各取所长,让他们发挥最大功效。这个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

如果把这个人、机、物融合应用在制造生产线,那未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车间、无人车间出现,生产效率还会大幅提升。

重庆发布专访王时龙

Q

问:机械工程类专业一直是重庆大学的王牌专业,在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机械工程学科如何发挥优势?有什么目标?

王时龙:

机械工程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的学科。我们目前是按照学科群的方式在建设,这个学科群包含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技术和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科研方面,我们要开展极端环境下制造平台的研究。什么叫极端环境?就是极高温、极低温、压力极大的环境或者说强腐蚀性、强辐射环境,我们要建立在这种环境下可运转的制造平台。

比如月球上可以运转的制造平台,如果机械设备在月球上工作,它的性能便要满足这种极端环境的需要。

这个平台建成初具规模预计需要三年时间。先是做温度和压力极端环境下的试验,再是强腐蚀性、强辐射环境下的试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

王时龙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

Q

问:有学生说您很严苛,对他们要求又高,表扬很少,您是如何来教导学生的?

王时龙:

我跟同学们说,知识我可以传授给你们。但这都是我30多年来积累的知识,就像我在海里面去钓鱼一样,一条一条地把鱼钓上来的。这些鱼放了30年,肯定也没什么营养了,有些都已经过期了。所以好的老师,应该是教给你一个方法,给你一个钓鱼竿,让你自己去钓你想钓的鱼。

而更好的老师呢?是连鱼竿都不给你,让你自己去找钓鱼竿,让你自己去找方法。一开始学生钓回来的鱼不行,我批评了,他们又会继续去找鱼竿钓鱼。这时候学生往往非常“愤恨”我,说我让你教我,千辛万苦钓了鱼你又让我扔了。

但其实,在反复找鱼竿钓鱼的过程中,学生就培养出了一种能力,当你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你就知道如何找方法、找钓鱼竿。不管是在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中,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会强很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副校长王时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