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其背后的典故“孔融让梨”就更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年幼的孔融把大的梨让给了自己的哥哥,自己吃小的梨。孔融也因为此事而名垂青史,相比之下,他的哥哥孔褒(也就是被让梨的那位)名气就小了很多。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的后续故事是什么呢?孔褒又用什么还了孔融的让梨呢?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能,亲小人而远贤臣,尤其是对待宦官,统治者更是大肆放权,也正因为如此,宦官的地位是越来越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宦官当道,朝政就不可避免的走向混乱,天下自然也就会陷入动荡之中。而且宦官因为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内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扭曲,所以一旦掌权往往就会肆意妄为,鱼肉百姓。东汉末年的侯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宦官侯览在其大权在握的时候,可谓是坏事做尽,不但在朝廷上专横跋扈,玩弄权力收受贿赂,除此之外,他还极为的贪婪,大肆收刮民脂民膏,抢夺他人良田,府宅数量达到恐怖的数百之多……所做恶行罄竹难书。这样的小人自然会引来朝中贤能大臣的不满,汉末名士张俭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但上奏弹劾侯览,还正面与其作对。如此一来,侯览自然就不爽张俭,于是为了打击报复张俭,一手炮制了骇人听闻的党锢之祸(被杀被流放的士人多达三百多人,被囚禁的士人更是多达七百余人)。

张俭为了活命,只得四处奔波躲藏追捕,不过却一直没有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他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前去投靠自己的好友孔褒,寻求庇佑,可是不巧的是,张俭去孔家的时候,孔褒去了外地,并不在家,他的弟弟孔融接待了他。张俭自然不会和孔融说明来意,毕竟两人不熟,就准备离去,可孔融见张俭神色慌张,眉宇间透露着外出的不安,于是便自作主张的收留了他,张俭在孔家躲了几天之后,见追捕力度减弱,顺利逃得生天。

不过孔家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包庇张俭的消息泄露,全家上下都被抓了起来。再后来,朝廷审问是谁包庇了张俭,孔融站出来承认是自己包庇了张俭,孔褒见状,也把包庇张俭的罪行揽到了自己的头上。最后孔褒被处死,孔融侥幸活了下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孔褒是用自己的生命还了孔融让梨的情谊。

不过孔融的结局也并不好,由于当时曹操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眼里揉不得的沙子的孔融自然是看不惯曹操的所作所为,所以孔融经常抨击曹操,也因此触怒了曹操。曹操是什么人,正儿八经的狠人,对于这个动不动就喷自己的孔融,早就不爽了,于是后来找了个借口将其满门抄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