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拥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很多核心领域却仍然受制于人,如芯片、、光刻机、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常常有被禁售、卡脖子的遭遇。

尤其是航空发动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由一万多个精密零件组成,这其中有叶片上千片。叶片是发动机的关键部件,精度达到微米之间,叶片的精度将直接决定发动机的性能、寿命和安全。但一直以来,叶片的精密磨削技术被欧美国家封锁,我国主要依赖进口,这也导致我国航空发动机无法批量生产。

但这种局面被一个人打破,此人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教授,只是一个技校毕业的39岁车工,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职工”的洪家光。

洪家光,1979年生于辽宁沈阳农村,自幼家庭贫困,为了给父母减轻压力,洪家光初中毕业后就进了一家技校。由于学校距离家很远,来回一趟就需要4个小时,洪家光就利用这些时间来学习充电。毕业时他已经自学完了四本专业方面的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

刚入职时洪家光的工作就是加工零部件,20来岁的年纪,终日坐在破旧的厂房里,理想很丰满,现实又很骨感,他失望透顶。后来他想起了母亲在困难时期经常说的一句话:“要学会在垃圾堆中找钻石”,洪家光暗暗告诉自己,即使做平凡的工作,也要将工作做到极致。

之后,他潜心于工作,别人能完成4000工时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他竟然达到了7000多工时,他磨出的刀具精度高,使用寿命比别人的刀具多一倍,他加工出的零件光亮平整,过硬的技术,让大家心服口服,工友们都叫他“洪大拿”。尽管如此,洪家光还是到处“死磨硬泡”,到处拜师学艺,不断在零件加工技术上取得突破,填补了公司空白。

2002年,洪家光接触到加工金刚石滚轮的工作,金刚石滚轮是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打磨工具,精度要求极高,长期以来在“滚轮金刚石成型技术”上,欧美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这也一直制约着我国航空发动机水平的提升和量产。

洪家光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一名车工,他立志加工出高精度的滚轮,2009年他申请了科技立项。很多人认为他不会成功,因为他只是一个小车工,没有相关的力学、化学、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只靠实践是很难成功的。但洪家光不信这个邪,没有相关专业知识,他就一本本地啃书,一个个地请教专家。

2013年,洪家光研制出的金刚石滚轮,精度超过西方国家,可以达到2微米,寿命提升了两倍,可达到3.5万次磨削。这意味着我国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质量和合格率大幅提升,对战斗机和大飞机意义重大。

接下来又经过4年的奋战,历经成百上千次实践,10余万字的加工笔记,2017年洪家光成功地研发出了一套“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项技术打破西方国家的长期技术封锁,为接下来航空发动机的数控化制造和批量生产打下基础,中国航空发动机从此不再受制于人!

被誉为“中国第一打磨匠”的洪家光,在接受院士颁奖时被问道:“你是做什么?”当他说出“我是一线工人”时,院士非常惊讶,因为得科技进步奖的以往不是专家就是学者,而洪家光是一名普通的产业工人,实在不简单!

后来有欧洲企业以90万月薪想挖走洪家光,只能说他们对这位大国工匠不够了解,洪家光身上传承了中国古老的工匠精神,专注、坚持、不慕名利,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对于外企的橄榄枝,洪家光不为所动,选择继续为国效力。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洪家光的这句话很有借鉴意义:“不要看低每一个职业,任何职业只要用心去做,做到极致,都能让你找到心中的钻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