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标|文

今天是武汉封城第47天。随着不断传出让人高兴的好消息,武汉人,就要熬出头了。真为他们高兴!

昨天(3月9日),因写“武汉日记”而成为网红的武汉女作家方方,又发了一篇2653字的“日记”《线索来了,该查的,就顺着查吧?》(见文中截屏)。

这篇“日记”再次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当天的阅读量高达2789万的爆文,并获网友狂赞(见下图截屏)。

有人说,如果没有“武汉日记”,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原湖北省作协主席、65岁的武汉女作家,也不一定知道她写过《风景》《万箭穿心》《琴断口》《软埋》《武昌城》等代表作。

是啊,一点都没有错。在被疫情笼罩的这段时间里,就因为她“日记”里的这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被频频引用、传播而进入大众视野。

疫情发生后的最初几天,惊惧与不安、焦灼与痛楚相交织,方方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很多人一样,经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一开始就有很多人来关心她,也来询问一些情况,这让被封在家中的她倍感温暖。后来《收获》的总编程永新向她约稿,说不妨写写“封城记”。也就从1月25日开始,方方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封城”后的人和事。基本上每天写一篇“日记”的节奏,共发布了40多篇“日记”,六万多字。

但是她没想到,关于记录这场灾难的书写,却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阴阳怪气地说她矫情,但是,这一个多月以来,她的“日记”在网上被越来越多的人转发和刷屏,不想成为网红也难。

因为她人在武汉的家中,写的就是身边邻居、社区住户、亲朋好友和同事的事。她的内容不仅是真实的所见所闻,而且还有自己的所思所想。

擅长写小说的方方很清楚,“对于因疫情隔离在家里的人,文学在此时显得很无力。但记录下真实的场景和自己的想法,却是很重要的。”

于是,从她的“日记”里,我们看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听到了那些无暇顾及的哭泣和恳切的声音。

“文学固然消灭不了病疫,但写作的人必须有态度、有高度、有温度。”她说,她无意成为一个战士,但特殊时期的生活与现实,让她像一个孤胆勇士。

当有的作家无原则地将悲歌写成赞歌,对于这种文过饰非的事情,她做不来。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而“白沙在涅”,却并不肯“与之俱黑”。她只是在力所能及地呈现最底层的原生态呈之众人面前。

她的“日记”字陈其义,文尽其情,不仅有体察有悲悯,也有担当和召唤。

而这一次她发出的追问,这是她作为名人之后,作为一个作家的良知和风骨。

她的线索来自媒体对世卫组织新冠肺炎联合考察组专家袁国勇院士的一篇采访文章。袁院士透露出的信息,让她“有震惊感”。所以她又写了这篇“日记”。

文中说,袁院士和钟南山院士是第三批来武汉的专家,“我们问他们什么,他们就答什么,似乎已准备好”。对此,钟南山院士异常尖锐,追问了好几次“究竟还有没有?”“究竟还有没有更多病例?”“是不是真的是你们讲这么多的个案?”。但是对方一直在强调:“我们正在测试”。

正是有了钟南山院士的尖锐和严厉追问,才有了实事求是的信息。

同时,她又继续追问:“一、袁院士提到的这些人,要不要一一追查,一查到底?二,前面两批专家,明知这是天大的事,为什么不能像钟南山院士那样敏锐和紧追不放?”

其实,真相就在那里,只是被这位65岁的女作家方方勇敢地戳破了而已。

【其他精彩文章】

这位武汉画家走了,那些有诗还有音乐的水彩画,今后再也看不到了

北大才女有绝活,用38400个字“画”钟南山,还在水里画彩墨画!

假如我还能活下去,我的嘴只用来讲真话!作协主席写的诗直指人性

本文系【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传记作家、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