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国人懂保险吗?

如果以购买的角度看,中国人真的挺舍得保险的!

根据保监会印发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保险业实现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全国保险保费收入争取达到4.5万亿元。

2019中国保险行业智能风控白皮书截图

这是啥意思,4.5万亿,相当于咱们国家应对不久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大杀器”那么大规模(当时以投资为主的国家提振经济计划规模为肆万亿),打个不恰当比喻,如果我们国家想快速从疫情萧条中出来,几乎保险行业一个行业就差不多能够支持资本需求总额。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哈。

02有“凡是”就有“但是”

上面数字上那么热闹,为什么我们平凡人身上没感觉到保险的意义呢?

凡是能买的,中国人都没问题!

但是,中国人就是不喜欢保险!

下面两个图解释了咱们国家保险行业在接受程度上的差别,实际上,我们照比世界平均水平:

保险行业的发展还不成熟(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国人也不是很接受(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

2019中国保险行业智能风控白皮书截图

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出现这种“分裂”状态呢?

03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尝险”?

行业打娘胎就带有些“不平等条约感”

稍稍了解金融史的同学可能会知道,我们国家根本就没有产生保险的土壤,保险是正儿八经的“舶来品”,大概是在19世纪初,清朝被迫开放广东口岸才有保险企业进入我国,当然保险还一直从事的是财产相关的,比如海运险。那也都是洋老爷的事,中国人从不买保险。甚至上海都成国际都市了(二十世纪初),这种情况一直没改善。

待到中国人身保险起步,那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再到建国前,我们国家也只有几十家保险公司,外资较多……

在国家成立的时候,统一合并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随后又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保险实际没有可发挥的余地,业务自然没落了下来。

可以说保险业在中国就没有正常发展,一直处于我们民众的视野之外。直到我们国家进行改革开放,保险行业才迎来发展。

行业野蛮生长

可能我们国人太在乎生死,以至于我们对于人寿险难以接受。直到类似于安邦集团,将带有投资属性的人寿保险,也就是所谓的万能险,引入中国后才让人寿保险即为大众所知。但是我们国人对保险的认识,他依然接近于投资,只是简单的认为保险比银行的利率高一些。现在依然如此,我们揪出消费者误导案例多跟此有关!

当然说这些都太官方,我们如此的不热衷于保险,绝对有根植于咱们民族记忆的“集体无意识”。

04中国人的传统“保险”手段

宗族制度就是中国人的本土金融解决方案!

大约在前年春节时期,有幸拜访了在南方的亲戚。并参观了他们的祖宗祠堂。高大威武,等级森严,内部亲戚和家眷都按顺序排列,有规有距,再现了儒教“诗礼传家”的风貌。

在这样的祖宗祠堂的庇佑之下,我们所拜访的亲戚家相得益彰,互相帮助成就了地方的一段企业家美谈,他们一起做生意,一起发现机会一起分担风险,赚了大家分,赔了大家担。可以说是利用亲情的纽带,串起了一个隐形的互助公司。

不得不说,现在的祠堂以及家族已经是九牛一毛。

遥想南宋朱熹大儒重整儒教之后,宗庙和祠堂,再不是帝王家的庙堂之物,已深入民间,使得每一户稍有财富的人家都可以建立起共同的家族回忆。

家族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

一个财富传承体,中国古人非常聪明,利用生生不息的家族来对抗时间,使得财富能够传承。于是乎也就有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迷信的说法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人传承财富,通常就是指我们所说的“男丁”一个多元化经营组织,中国古人非常聪明,利用庞大家族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始在社会中布局各种职业,有人当官,有人经商,有人种粮,有人采桑。这样多元的职业化就会让,整个家族穿越年景,不在靠天吃饭。一个财务风险互助组织,各个家庭在家族内婚丧嫁娶、乔迁添丁,都可以获得来自家族的可以预期的财务支持,这样通过大家庭就提供了化解风险的可能。有如此强大的宗族存在,人们也不会主动去选择其他的避险手段。

现在也可以断言,只要离自己传统的家庭,关系越近,选择保险的可能性就越低。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国家农村保险市场难以开拓。

美好的说这叫乡愁,无奈的说这叫“家长制”,官方的说这叫缺乏自由……

05国人怎么好像又爱保险了?

毕竟发展是硬道理,待到我们国家快速走向工业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和小镇青年开始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环境,步入城市打拼,形成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种超一线大城市,这里人与人都是陌生人,不再有乡土情节,也不会有家长庇护,每个人被迫独立面对生活。

有些人可能会感慨“从前的日光很慢。 车,马,邮件都慢”……有些人可能会怒吼“逃离北上广”有些人可能会默读“孤独等级表”但城市化是必然的趋势,城市为我们经济发展贡献了绝大部分力量。

人们来了自然就理解“回不去的是故乡”,渐渐地就在这里扎下根来,金融服务发展便有了良好的土壤,保险作为保障人们美好生活的必要“基础”,就发挥了作用。

这里也可以回答:城市中人更有可能买保险,越大的城市,越有动力买保险。

不过,城市化这只是一个表现问题的本质,是人的独立和自由,应该从这个方面去考虑,哪里才是我们保险人的主阵地,顺着主线,它必然是:

离婚率高的地方饲养宠物多的地方人口流入大于流出的地方年轻人多的地方……将来,可能是所有的地方,因为有乡土情结的老人们已经不在了……

健康险产品狗总会有些胡思乱想,您多担待!

参考文献:

金融壹账通、中国保险学会、对外经贸大学《2019中国保险行业智能风控白皮书》《陈志武的金融学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