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秦末名将,可惜生不逢时,他遇到的是秦二世这样的主子,更为悲催的是他还有一个指鹿为马的同僚赵高,在秦末动乱之时,他彰显了一位军人该有的忠诚与战斗力。项羽,秦末出现的一位军事牛人,在与章邯的对战中取得胜利,在形势面前,章邯选择了投降项羽,之后章邯也是尽力维护楚军的利益,在废丘被汉军的水计攻破,章邯以自刎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以刘邦的胸怀大概率不会绞杀章邯,为什么章邯却选择了自杀成仁,而不投降刘邦?其背后的原因真的是看不起刘邦这么简单?

章邯投降项羽的原因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於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於死。原将军孰计之。”

这段话是司马欣劝诫章邯说的,其意思是赵高一手遮天,如果手下的将军打仗赢了,必然会引起嫉妒;而如果战败,则会被追究讨伐不利的结果,这就意味着不管是战赢还是战败,其结果就一个,那就是死路一条!需要及早做好后路,那么后路是什么呢?加入项羽阵营!在章邯犹豫思量之时,陈余也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了白起与蒙恬的例子,都是大秦的有功之臣,其结果却都是悲壮的,与其这样不如选择反戈一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章邯派人接触项羽所部,可是当时他与项羽商谈并未达成合意,于是又一战出现了,经过此战之后,秦军大败。这样的战斗结果能怪谁?怪章邯指挥不力?要知道那些所谓的秦军只不过是骊山徒刑之人,在仓促的情况下组建而成,其向心力与战斗力本来就如散兵游勇。战败后的章邯再次与项羽接洽,这一次项羽低姿态接纳了章邯,之后更是封他为雍王。与其说章邯被项羽的军事能力所折服,不如说当时的形势强强联合才是真。

章邯的“投名状”背后是惺惺相惜还是各怀鬼胎?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面对章邯的投降,项羽还是有自己的打算,毕竟你章邯还是秦军将领,二十多万的秦卒一下子就降了,既是楚军发展的机会也是楚军身边的一颗雷,万一是诈降该怎么处理?面对这种问题,项羽下令手下在新安城南坑杀降卒二十万,而那些发下兵器被坑杀的降卒只能挂在章邯的名下,正是他带来的降卒“投名状”,让项羽放心大胆地使用他。

降卒被坑杀了,大家都能放低戒备之心,互通有无了?显然不可能!面对投奔自己的降将,项羽将章邯安置在楚军中,而曾经反复投靠的司马欣则被安排做前锋,为什么?说得好听就是为降将找到立功机会,说的直白点就是让司马欣做炮灰。这样的安排会是无心之举?很难说这不是项羽在考验章邯“合作”的诚意。

章邯不投降刘邦的原因

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二年六月,汉军引水灌废丘,废丘降汉,章邯自杀。

这是史书所载章邯被刘邦盯上的时间,从汉元年八月到汉二年六月,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面章邯与汉军鏖战,从陈仓到好畤,再到废丘,章邯被刘邦所部步步逼退,在刘邦听却手下的计策之后,水淹七军的戏码上演了。经过此役之后,章邯落败。面对刘邦大军,章邯选择了自杀成仁,虽然有点悲壮,却不失军人本色。那么面对刘邦大军,章邯为何会选择自杀,而不是静静等待刘邦到来,再易主子呢?

其一,口碑。章邯从投降项羽其实已经是走投无路之后的选择,战败再选择投靠刘邦,那么章邯在项羽眼里,甚至在世人眼里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无非也是一个为了性命与财富而折腰的武夫而已。

其二,有不服气的因素存在。在当时众多的诸侯中,为什么章邯选择向项羽低头?巨鹿之战的身名所折服!其他诸侯有什么?对于章邯而言,都是军事上有战绩的主,多少有点是英雄惜英雄的味道,为什么要投降刘邦?他刘邦有什么可取之处?是能打得过自己还是有着让自己叹服的个人魅力?

其三,军人气节。秦朝三个降将,都被项羽都封了王,如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章邯比这两位好的地方是没有反复投主,在成皋之战中司马欣与董翳被击败,他们选择的不再是投降,而是自杀成仁。现在自己同样被刘邦大军击败,难道可以为了性命向刘邦低头?所以自杀才更符合章邯的军人气节。

结语:章邯从秦将到项羽阵营的一员武将,再到被汉军所击败,最后选择自杀了却自己,绝不是认为刘邦无可取之处,不值得自己辅佐那么简单,在章邯身上军人气节,甚至是后世的评论之言或许也是诸多因素之一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