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2018年还有两天就要结束了。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总会想起一位最特别的老朋友——梅艳芳。

2003年的12月30日,她谢幕了。

她短暂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犹如划过天际的耀眼弧线,一直映在你我的心底。

为什么每年此时都有许许多多怀念梅姐的文章?因为梅艳芳满足了我们对偶像的所有遐想——传奇、百变、巨星、帅气、性感、豪爽、真诚、善良、美丽、坚强……15年来无人可以取替。

梅艳芳的个人经历,早已被太多太多人书写——

1963年10月10日,梅艳芳出生于香港旺角,家中有两个哥哥及一个姐姐, 她排行最小。其父早逝,母亲独力经营破旧的“锦霞”歌舞团。由于家境艰难,梅艳芳四岁半便登上舞台,跟着妈妈与姐姐上台表演。

1982年,无线电视及华星唱片主办了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19岁的梅艳芳报名参加,凭一首《风的季节》获得冠军,人生从此改变。

在歌坛实现辉煌的同时,梅艳芳涉足电影圈,演过的电影达40多部,其演技与演唱一样征服了无数观众。她是第一位既夺“歌后”又夺“影后”的香港女艺人。

2003 年,非典在香港爆发,梅艳芳竭力为非典患者筹款,号召全香港歌手参与慈善演出并因此获得“抗 SARS 杰出奖”。

2003年9 月,梅艳芳对外界公开自己患子宫颈癌的消息,她坚持抱病举行演唱会并穿上婚纱,完成了“嫁给舞台”的心愿。

站在大时代的背景下看,梅艳芳的一生见证了香港从政治动荡走向经济起飞、进而繁荣富庶的不同时期。

梅艳芳的个人奋斗史,就是香港文化发展史的一个侧影,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提到梅艳芳就绕不开张国荣。

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一个隐晦又紧密的丝线,将这两位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两位巨星2003年相继离我们而去,不知道现在的他们是否又再次相遇了呢?

哥哥与梅姐各自的电影作品都很多,但两人合作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记的,不得不提的还是《胭脂扣》。

早前在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上,章子怡和周一围表演《胭脂扣》经典片段,又勾起了无数观众的回忆。这也说明,无论经历多少个轮回的更迭,好电影依然能穿透人们的心。

《胭脂扣》讲述的是一个人鬼殊途的故事。

50年前的红牌妓女如花,在一次酒宴的应酬上,认识了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十二少。

当时,如花作男装打扮,一身黑衣风流倜傥,眉宇间透出女人的韧劲,魅惑而不俗。

当时的如花,演绎的正是家喻户晓的南音《客途秋恨》,前半段唱词诉说着风尘女子的凄凉、悲哀,蕴含了浓郁的嗔忿痴怨。

十二少被此女子深深吸引了,与她对唱:“愁对月华圆” ,被如花笑话:“哪来这么多愁!”两人通过神情彼此周旋,一切的情挑诱惑也借此暗暗流转、激荡。

随后如花复返,换上女装,娇媚无比,姿容绝伦。那笑容里,却带着一抹看尽人世的沧桑和冷傲。

接下来的日子中,两人整日在妓院里花天酒地、把酒言欢、吸食鸦片、醉生梦死,本该是逢场作戏,但却动了真情,决定私定终身。

两人的婚事遭家庭反对。无奈只能交换胭脂扣,用鸦片殉情。没想在阴间,如花没能找到爱人,便来人间寻人。

没看《胭脂扣》以前,真的没想到梅姐可以把东方女性的传统美诠释的这么淋漓尽致。经历五十年的等待回到阳间寻找心爱的人,最后又经历了伤心乃至绝望,决然离去,可以说如花这个角色的跨度非常大,演起来非常难。

或是梅艳芳的家庭环境,或是她涤荡起伏的感情经历,亦或是她歌唱路上的坎坎坷坷,让她与这个霸气又柔弱的旧时代青楼头牌如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一年,梅姐凭借这部戏先后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及金龙奖、亚太影展四大影后桂冠。

《胭脂扣》的导演关锦鹏是梅艳芳的一生挚友,他们的关系也早已经超越了导演和演员的关系。

早年在金马50的重要时刻,他曾经公开过两封信,以此纪念梅艳芳与他意义非凡的“两个十年”。

关锦鹏在第一封信中,对梅艳芳倾诉这些不见面的日子,“只是觉得你就像我一些移民美加、澳洲等地的好朋友,少见面了,少联系了,可惜是现在手机可以微信了,我没法加你,让我用迅速的方法知道你最近可好。”

在第二封信中,关锦鹏谈到了两人错失《阮玲玉》合作机会的遗憾,关锦鹏在信中对梅艳芳说,“你我都是懂得尊重别人意愿的同一类人,我尊重你的表态心迹,你也尊重导演要寻找《阮玲玉》这电影所需的上海气味。我们就像和平分手的男女,没有抱怨吵闹,却有着挥之不去的遗憾和惋惜”。

据关锦鹏导演回忆,在梅艳芳去世前、身体健康还没到很坏的时候,基本上每个礼拜都会通个电话:

她的习惯很奇怪———通宵不睡觉,如果白天没工作的话,她早上十点多一定会给我电话,然后中午吃过一点点东西后才开始睡觉。我只要是早上九、十点钟接到的电话,不用看电话显示,八九不离十就是梅艳芳的。大家有了这种默契。

今时今日说起梅艳芳,关锦鹏依然会哽咽,唱起曾经的《女人花》,仍然动情至深,以至于最后唱不下去……

这份埋藏心底至深的思念,也被关锦鹏放进了自己的新作品中。今日,他的新作《八个女人一台戏》曝光女人如花特辑及一张1988年关锦鹏与梅艳芳、张国荣在电影《胭脂扣》片场的珍贵合影。

30年恍然一梦。在《胭脂扣》中,“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梅艳芳以一曲哀怨缱绻的《客途秋恨》唱尽女人心事。在特辑中,关锦鹏将舞台布置成风光旖旎的花园温室,伴随着粤曲名家新剑郎的娓娓南音,身着一袭浅灰旗袍的郑秀文,手持一串佛珠,于纱帐屏风间轻盈漫步,唇齿微动轻声相和,万千思绪涌动,但忆前尘往事,恍惚间,仿佛《胭脂扣》中如花经典场景再现,意蕴悠长。

在梅姐离开我们的这15年间,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也经历了许多的变迁。随着皇后码头拆卸、邮政局大楼面临迁拆,香港大会堂早前也传出拆迁传闻,这勾起了关锦鹏的许多回忆,促使他借着《八个女人一台戏》,再次把镜头对准中环,也是第一次把关于香港大会堂的点滴美好搬上银幕。

原来,在关锦鹏心中,中环的香港大会堂装载着很多他那一代人小时候的记忆,包括音乐会、舞台剧、电影节等。大会堂也伴随着大家见证了香港的起起伏伏,它不单是一个圣地,也是集体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个巧合的事情是,当年《胭脂扣》的取景地也是中环。中环的电车在《胭脂扣》中,承载了两代人的共同记忆:梅艳芳饰演的如花回魂来到人间,周遭景物变化已经不复从前,唯有电车是唯一不变的。电影中一句对白:“我最熟悉的也只是电车”,道出了电车是香港沧海桑田的见证。

睹戏思人,借戏抒怀。

我们最爱的梅姐,我们所熟悉的香港,都在关锦鹏的电影中着色,任时光冲刷,不曾褪去。

就像《八个女人一台戏》中另一位主演赵雅芝所言:

每一个香港人都不会忘记她,她带给那一代香港人的情怀,无论在歌曲上还是电影作品上,都体现得尽善尽美。

或许梅姐从未离去,只是像关锦鹏导演说的那样:

你只是移民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的声音你的样貌都永远在我这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