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星戴月不停留”“一路受尽千般苦”“哩啦哩”……记者初见年过七旬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戴春兰,还没开始聊,她便兴致勃勃地唱起了温州莲花《高机卖绡》选段。

唱罢,戴春兰便推开了她家客厅里的柜子,展示了收藏多年的宝贝,有温州莲花的资料、国家非遗传承人的证书、各项荣誉证书等……她告诉记者,家从市区搬到永嘉,她最先打包的就是这些记载着她与温州莲花多年故事的老物件,每一样都是她不舍的宝贝。

□潇瑜/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邂逅—— 爱上温州莲花

温州莲花由道情演化而来,形成于清末,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温州市区、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等地广泛流传。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莲花的表演形式为二人组,一人主唱,另一人则以“哩啦哩”或“落梅花”作为帮腔。它的唱腔以“莲花调”为基础,而辅以“凤凰调”及温州民歌曲调;它的词句大多采用七字句,也有五字和十字句,一般偶句押韵。温州莲花的伴奏乐器最初只有一支道情筒和一副阴阳板(即竹板),20世纪初才出现了伴琴莲花,后又加入牛筋琴、三弦、琵琶等,使音乐变得更为优美动听。

温州莲花题材多样,传统曲目达五十余部,以中长篇居多。其中既有《大开天》《八仙》等神话题材作品,也有《麟麟豹》《水晶宫》等世俗题材作品,还有《刘文龙》《高机与吴三春》《黄三女袅与林定郎》等地方乡土题材作品,内容十分丰富,堪称研究地方人文生活的宝库。

戴春兰作为温州莲花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每提起温州莲花,她的眼眶都是湿润的。因为这朵温州莲花,在她的心里,已静静盛开了六十载,见过其最美的样子,也“闻”过其最美的“花香”。

60年前,戴春兰坐在一条船上,一会儿唱民间小曲,一会儿唱越剧,一会儿又唱瓯剧,其扎实的唱功深深地吸引了曲艺家陈春华,立马提出收她为徒。至此,戴春兰邂逅了温州的这朵曲艺“莲花”。

一支道情筒,一副阴阳板,师傅陈春华手把手地教她唱温州莲花,由于她有天赋,又勤奋,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就坐到了主唱的位置。她主唱,师傅陈春华帮腔,两人能唱一台戏的“生、旦、主、仆”,走遍温州各个县(市、区)演绎温州莲花。每次演出均需3~4天,几十小时的接连登台,使得师徒档逐渐成为当时温州市民心中“最闪亮的明星”。市民在剧场的观看区或坐着、或站着,只为能听到陈春华、戴春兰演唱的传统地道的温州莲花。“那时候,听我们唱温州莲花的观众真的很多。原本是我主唱一句,师傅帮腔一句,后来则变成台下观众主动帮腔‘哩啦哩’,场面极其热闹。”戴春兰回忆道。

1958年,14岁的戴春兰和师傅陈春华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曲艺会演,演唱了温州莲花《高机与吴三春》,将温州莲花的“花”香散发到了北京。

思变—— 创新温州莲花

多年来,戴春兰一直赋予温州莲花以新的内容,无论是台词的编写,还是演唱形式均有了创新。她将温州莲花由一人主唱的模式改成了两人对唱;将原本有些拗口难懂的唱词,改成了浅显易懂的唱词,并创作了新颖的“伴琴莲花”演唱形式,一改伴奏乐器只有一个道情筒与一副阴阳板的单调,添加了琵琶、二胡等民乐演奏。

“我比较喜欢创新。为了让温州‘莲花’开得更美,我时常会在演唱、演奏等各方面尝试创新。”戴春兰翻出年轻时的舞台照,一边看一边说。“以前,没有人会边拉二胡边唱莲花。”

“你小时候就会拉二胡吗?”记者问道。

“我的父亲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小时候,我就爱听他演唱民间小曲、演奏民乐,看他制作民族乐器。经常看,经常听,我也就会了。我的父亲还曾亲手制作了一把二胡送给我。多年来,这把二胡,加上我对曲艺的热爱之心,才有了观众点评的‘动人心弦’这四个字。”戴春兰颇有感慨地说道。

在戴春兰的印象中,她与“温州莲花”的大事记有不少,但以下这几件大事,至今难忘,也代表着温州莲花发展与变化。

1958年,戴春兰在首届全国曲艺会演中演唱的莲花《盲人翻身乐》,已经融合了多种曲艺品种与多种乐器,有唱龙船的小锣;有温州鼓词独有的三弦、二胡、大鼓等;1986年,戴春兰与阮爱兰合唱的《牢骚婆》,增加了大提琴与牛筋琴。

坚守—— 传承温州莲花

戴春兰从艺六十多年,一直很热爱曲艺舞台,可惜的是,这几年观看的人越来越少,很难再现挤满剧院,连唱三天的热闹场景。登台次数在减少的同时,演唱的时间也在缩短。现如今,即便有演出,也只唱经典曲目中的最精彩片段,而台下的观众基本上也都是熟悉的老面孔,被称之为温州莲花“铁粉”的老观众。

演出少了,自然唱温州莲花的艺人也少了。据统计,专门唱莲花的艺人已不多,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

戴春兰坦言,这几年她每天醒来都会纠结于一个问题:再过几年,她80多岁,老了,唱不动了,谁能替代她接着唱温州莲花?谁能笑着捧起温州这朵“莲花”。

她录制音像制品,去各所学校或市图书馆开课,想让更多的年轻人知晓温州莲花,并爱上温州莲花,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温州莲花是温州千年来流传民间曲艺,没有天赋、没有满腔的热情,是很难坚持,很难有收获的。“记得曾经有一位女孩,有曲艺天赋,跟着我学了一段时间。刚开始,我每天带着她去山上练习发声,练久了她便觉得高腔太难唱,韵味和情感也很难体现。于是选择了放弃。”戴春兰甚是无奈。“还有一些很小的孩子,音色洪亮,情感饱满,但因家长对温州莲花不熟悉,所以不怎么支持孩子学唱温州莲花。”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对于唱了一辈子温州莲花的戴春兰来说,想要传承温州莲花真的很难。要培养传承人,还要培养年轻的观众。但再难,只要悉心呵护,心有花香,莲花必盛开,且常开不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