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有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在他的努力下,大唐迎来了贞观之治,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然,李世民再厉害,也需要有一群和他同样肯干事的臣子,房玄龄就是李世民属下一位肯干事的能臣。李世民对房玄龄其实也很倚重,虽然中途也经常批评他,甚至也几次罢免了房玄龄的官职,但整体上对房玄龄评价很高。李世民曾经多次写诗赞美房玄龄,表达对房玄龄的欣赏和器重。

说起房玄龄,人们往往会将她和杜如晦相提并论,“房谋杜断”说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据说房玄龄是一个善于出主意的人,但是往往拿出好几套方案,不知道哪一套方案更好,杜如晦呢,恰恰相反,他对出谋划策不太擅长,但是如果有人拿出方案,他能够权衡利弊,确定是哪一套方案更好。所谓房谋杜断,其实就是两人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为大唐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房玄龄和杜如晦年龄相差不大,都是唐太宗玄武门之变中的功臣。不过杜如晦很早就染病去世了,死的时候才四十五岁。杜如晦去世之后,房玄龄又活了近二十年,勤勤恳恳辅佐唐王,直到最后。房玄龄死的时候是七十岁,唐太宗当时也年龄很大了,非常伤心,一连三天废朝。

李世民有好几首诗是写给房玄龄的,其中一首最著名,叫《赠房玄龄》,全诗是这样的“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据说,房玄龄看见这首写自己的诗,还是天子亲自写的,下朝回到府邸,高兴得连朝堂礼服都没有替换,就进入书房,连晚饭都没有吃。是的,哪一个大臣能够得到这样的殊荣呢?

这首诗评价房玄龄可谓是级高了,写出了房玄龄为国操劳,不辞辛苦。作为臣子的房玄龄,忽然这样被主人肯定,怎么会不高兴呢,心里怎么能不快乐?李世民也正是这样设身处地为臣子着想,不惜写诗表扬臣子,难怪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大臣们争着为国效力,李世民笼络人才的手段确实高明。

李世民做皇帝的时候,大唐人才济济,这与李世民善于发现和应用人才是分不开的。李世民留给后人最大的印象是善于纳谏。其实,能够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品德,何况李世民还是个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

千年来,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故事被广泛传颂。魏征敢谏,李世民敢听。魏征之所以敢于犯颜直谏,其实也是摸准了李世民对脾气,其实也是被李世民善于听取建议给惯的。面对魏征的敢谏,李世民也有很生气的时候,但是最终都忍住了,没有发作。李世民知道作为一个皇帝,轻易发怒会有怎样的后果。魏征也知道李世民想要励精图治的决心,所以才每每敢于说实话,纠正李世民的错误。但打铁还需自身硬,魏征敢于直谏,也缘于他心中没有太强烈的私欲,因为出发点是为公,所以李世民才会对魏征的建议认真听取。

君明则臣直,在一个好皇帝的带动下,才会涌现出一批好臣子。反之,上梁不正,下梁必歪,风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了。李世民不愧是千古一帝,值得后人赞美和牢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