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在古代是很重要的节日,这时的公务员们可以放七天长假(包括清明在内)。在漫长的假期中,以文人为主的官员们可以抛开公务,尽情施展自己的才思诗情。因此,古代有关寒食和清明的诗是非常非常多的。

因为我最近在读王禹偁的诗文,就选出了他在不同年纪、不同遭遇下写的三首寒食诗,来体味一下宋代寒食节的民风,以及诗人的心境。

寒食(商山作)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这首诗是王禹偁39岁时,在商州团练副使任上所作。

当时是王禹偁第一次被贬,团练副使是个虚职,薪俸微薄,不管政事,所以诗人说“副使官闲”。这时的王禹偁身体还很强壮,既然不管政事,那就把精力放在作诗上。因此,贬官商州的两年间,是他诗作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时期。

在诗中,虽然诗人因贬官而多少有些惆怅,但心情还算闲适,所以他眼中的“山里风光”是可爱的。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几句,巧妙地把寒食节的几个习俗——荡秋千、郊游、禁烟火——嵌入诗中,而“就花拈蝶”、“晓绿初雨”正点出了春季清新可爱的景色。

看到悦人心目的风景,诗人也决定暂时把惆怅抛在一边,先去饮酒作乐一番。

寒食(扬州作)

寒食江都郡,青旗卖楚醪。

楼台藏绿柳,篱落露红桃。

妓女穿轻屐,笙歌泛小舠。

史君慵不出,愁坐读离骚。

作这首诗时,王禹偁44岁,任扬州知州。

扬州在宋代是个交通要冲、繁华都市,风景好、名胜多。扬州知州这个官职,经常用来安置那些从朝内出来的地位重要的官员,后来的韩琦、欧阳修,都曾在扬州任职。

但王禹偁在这个官任上却并不快活。相比五年前,这时的他衰老了很多,双眼昏花,头添白发,疾病缠身。本来知州就政务繁多,又要招待南来北往的朝廷使臣,王禹偁素来不喜热闹,终日的应酬使他更加疲劳厌倦。

在诗中,诗人先描绘了一番扬州的风景,与商州比大不相同,没有了郊外的景色,而替之以都市风景:酒旗、楼台、妓女、画舫。但这一切热闹却都是诗人从屋子里向外望时看到的,并没有置身其中。诗人觉得:“酒肴略无味,妓乐固难听”(《扬州寒食》),所以他宁肯躲在屋子里读《离骚》。

不是酒肴无味、妓乐难听,而是诗人的心绪低落。这是王禹偁第二次遭贬,因为被人进谗言说他讥讽朝廷,被贬滁州,又调任扬州。他这次见识了官场的黑暗、小人的邪恶,常把自己与屈原、贾谊相比,心中的愤懑一直无法消解。因此,尽管外面景致很好,他却提不起一点儿兴致。

永熙陵

寒食出城,马上偶作

欲报君亲与愿违,今年寒食任芳菲。

八音遏密因山后,双泪滂沱拜墓归。

艳冶桃花迎马笑,轻狂榆荚扑人飞。

宦途时态更谙尽,犹愧妨贤直紫微。

最后这首诗是王禹偁45岁时,在京城所作。

去年三月,宋太宗去世,真宗即位。九月,王禹偁被召回京师,再任知制诰。从诗中“八音遏密因山后”看,此时距离太宗去世不到一年,所以仍停止奏乐。遏密,指帝王死后停止举乐。山后,指代太宗陵墓永熙陵。

几年前,王禹偁的父亲去世,棺椁停放在京城附近,后来王禹偁被贬滁州,一直没来得及回乡安葬。因此,这次“拜墓”应是祭拜父亲(永熙陵离京城太远,且大臣不能随意祭拜)。诗中的“君亲”可以兼指君王和父亲。

诗人心中充满了悲伤,纵然春色再好也无心观赏,迎面扑来的桃花和榆荚是令人生厌的。然而从“宦途时态更谙尽,犹愧妨贤直紫微”看,作者的心绪不好,并不是只是为君王和父亲悲伤,同时也厌倦了仕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