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圈里,丁太升有另外一个名号“黑刀”,这是他作为乐评人的笔名。“黑刀”取自于古龙小说《边城浪子》,这把武器最大的特点,是从来没有人见过它的样子,因为见过的人全都死了。

人如其名,转换为乐评人角色的丁太升言语犀利,毫不掩饰锋芒,刀锋所及之处,也定是不留任何情面。

萨顶顶“矫揉造作”
王晰说唱变“土味喊麦”
李泉“声音认知和把控不够精准”
尤长靖偶像身份大于歌手属性
江映蓉“你本来可以唱得更好”
高进“好土啊”
夏瀚宇“对舞台不够尊重”

《天赐的声音》已告完结,作为一档旨在打造“推荐金曲”的音综,这个舞台整季最大的沸点并非一众歌手和“金曲”,而是“鉴赏团成员”丁太升的言论引发的一连串讨论。12期节目,“怼”了7组歌手,丁太升所为该如何看待?

“黑刀” 丁太升

对江映蓉的语重心长,是“怒其不争”;指出王晰的低音是精品,也确实不适合当场的rap;说高进土,却忽略了高进音乐生长的土壤与创作的定位;评尤长靖只能作为偶像而非歌手,又没在歌唱本身作出细节分析。

所有七组犀利的点评中,丁太升并非一味指责,或是百分百地否定全部歌手,某些批评或赞扬,也确实契合歌手现场表现。作为乐评团成员,他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了专业素养,勇于指出歌手演唱中的不足,也是对选手、观众及节目整体负责的表现。

音乐评论,点评对象背后多有大批拥趸、歌迷,评论稍有偏颇,定会招致议论。所以,我们在很多音综舞台上,听到的评论绝大多数都是赞许和鼓励,即便有不足之处,也会尽量说得委婉。

萨顶顶

丁太升的言语之所以屡屡成为焦点,一方面就在于他敢说,好的不吝赞美之词,看不惯的也必直言不讳。首期对萨顶顶演唱的批评,有从歌曲上升到了人格打击之嫌,出场伊始便撂下“狠话”,后期自然会引起观众对他言语上的戒心。这是一个惯性。

在数位资深乐评人及一众专业歌手面前,他多次的“仗义执言”并未赢得众人应和,想要打破“一团和气”的勇敢,也最终没能得到身边人及观众的声援与理解。

相比较产品类评测,在很多竞技类场合中,评论员都难以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比如足、篮球比赛,拳击等,解说员很容易不自觉地代入个人情感,这一点在艺术类点评中表现也尤为明显。众多知名乐评人中,丁太升的音乐点评又常常使人觉得过于主观。

极具代表性的一幕,高进与动力火车合唱《雨蝶》,单从这一首歌的演唱直接否定高进的全部“音乐审美”,其中就充斥着丁太升对高进作为音乐人的不喜和“抵触”。高进的音乐是否真的土,不同的听者有不同的判断,在受众颇多的综艺中不吐不快,丁太升的错在于说得过于直接,也过于具有“攻击性”。

《天赐的声音》首播,丁太升便道“在(综艺)这个舞台上,大家习惯了互相客气和礼貌,提出不同的意见不是一件讨好的事”。对于自己言行所造成的影响,丁太升一直都很明白,当别人隐藏内心意欲营造更和谐的节目氛围时,他的目标,只是让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得到表达。

隐藏内心去塑造完美的舞台效果,还是说出真实想法呈现自我,这两种做法并无实质性的孰是孰非,也都能被理解。刨去过于犀利和攻击性的表达方式,丁太升在行业里的资质和能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之前诸多到位的点评,都担得起“知名乐评人”的名号。

张韶涵评丁太升

深处行业围墙之内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指出歌手缺陷,本是职责所在也无可厚非,丁太升只是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已,尽管他选择了一个不太利于别人接受的方式。同样,不给别人台阶,也是不跟自己妥协,这或许又是他主动背负在肩的、他认为的对流行音乐的责任。

取名“黑刀”,彰显着丁太升对流行音乐的过于理想化,对不待见的音乐和歌手“嫉恶如仇”与“睚眦必报”,也体现着他想要所有音乐、音乐人,以及听众的审美都能完全趋向于他心中的完美境界。

但点评人,专业音乐人以及大众的审美,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且乐评本身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想要所有人的品味都符合自己的趣味,是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逞口舌之快,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很多人的“匹夫之勇”,这对丁太升而言,或许是充满热血的抗争。

但有不爽必以言痛击之,可以确信的是,这只是我们看到的丁太升,而非完整的丁太升。节目剪辑或许有意为之,也可能是他本性如此,纵使惹过无数人不快,丁太升看待音乐、歌手的出发点以及追逐理想的果敢和执着,不应该被完全无视。

毕竟,华语乐坛想要进步,音综舞台上不能永远只有一种声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