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是第17届世界献血日。连日来,走访我市义务献血者,感受他们的精神,激励更多人走进献血行列。

吴云飞:公益路上不“退伍”

吴云飞出生于1965年11月,高中毕业后做过泥瓦匠,1983年10月入伍,1987年退役后到句容工商银行工作,现为下蜀支行的二级客户经理。工作三十多年来,他先后担任过经济民警、储蓄所主任、分理处主任、营业经理等职,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精益求精,刻苦钻研。

“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我还是一个兵;虽然离开了部队,但我永远是党员。”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没有动摇这个汉子分毫,吴云飞一直坚守着党性和军人的奉献精神。在做好本职工作、照顾好自己家庭的同时,他还毅然走向了公益之路。

2001年6月的一天,吴云飞偶遇一场无偿献血的宣传活动,称血库紧缺A型血,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吴云飞立即想到,自己正是A型血,挽起袖子就要上前,却被妻子一把拉住,父母也强烈反对。那个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才刚刚施行第三年,有关的宣传还不多见,很多人对此还不太了解,大多认为献血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吴云飞拗不过家人只得放弃,但回到家后,他找了个借口,悄悄回到活动现场偷偷献了血。事后,吴云飞不好意思地说,“由于第一次献血缺乏了解,担心影响自己的身体,所以只献了200毫升。”

2011年,社交网络的发展让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陌生人走到了一起,我市各类民间公益组织也如雨后春笋。7月的一天,吴云飞得知网友发动成立“句容义工团”,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成为这个义工团的首批成员,从此走上了他的义工之路。

多年来,他随着“句容义工团”参加过“为句容河岸洗脸”“慈善毅行”“捐助孤儿智障儿童”“敬老院敬老爱老”等活动,每次他都开车为大伙做司机、搬运物品,任劳任怨,乐在其中,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奉献中去。在他的影响下,不仅他身边更多的人先后加入到句容义工团,而且他的妻子、女儿和小外孙也加入了进来。在做义工的同时,他不止一次组织团友参加无偿献血,他的女儿也光荣地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当中。

作为“句容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的他,在部队期间荣立三等功,工作期间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镇江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银行业学雷锋标兵、江苏金融职业道德标兵、第四届“感动江苏工行”人物等荣誉和称号……提到这些,吴云飞总是连连摆手说,这些都不算什么,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更是实际生活中不足一提的小事。

他说:人生最快乐的莫过于,用自己的人道之光,点亮他人的生命之光!

赤 山

张君:一年献血六次

一年里“献血”六次,其中连续五个月内每月“献血”一次。听到这样的事,你是不是有点不敢相信。而这事就发生在80后小伙张君身上。

2019年1月5日,张君来到句容采储血点,一次性无偿捐献全血400毫升;随后,相隔半年不到,从6月到10月的每个月下旬,他都会专门来到句容采储血点献出2个治疗量的成分血。家人朋友得知后担心会影响他的身体健康,他笑着说:“健康的成年人两次献血的间隔时间最少要六个月,这是指全血;而成分血每个月可以献三次,不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今年36岁的张君是茅山镇曹庄村人,一名从事水电安装的农民工。2003年6月17日,是张君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那年他才二十岁,远离家乡赴北京打工。一个休息天,他在街头闲逛时遇到了献血活动。活动现场,主持人介绍说有因建筑工人受伤,急需A型血。想到自己也是出门在外的农民工,正是A型血,二话没说,立即上前。经过医护人员检验确定,身体健康,符合献血条件,于是他顺利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献血,200毫升。想到自己的热血能够挽救他人的生命,张君感到自己的血液沸腾了。

当年春节,张君工程结束回到句容,但这些日子以来,第一次无偿献血的情景时常浮现在他的眼前。过完春节,趁还没开工,他便迫不及待地赶到了句容城里,进行了他的第二次献血。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2005年11月,他路过现在的福地广场的无偿献血活动现场,毫不犹豫地伸出手臂;2006年2月,他又特地来到福地广场,果然在这里看到了无偿献血车,又一头扎了进去……

随着自己结婚、生子,张君“消停”了好几年,除了离家在外打工赚钱,就是回到家里陪伴妻儿老小。2017年,儿子已渐渐长大,张君那颗滚烫的心又似要沸腾。这一年,他结识了句容好人仲华。在仲华的引荐下,张君成为了句容义工团、爱之声义工团、爱缘徒步团、慈善总群等多个民间公益团体的志愿者。张君说,在这些充满爱心的志愿者中间,他感悟到了更多的人生真谛,人道、博爱、奉献,这正是自己应追寻的意义。同年的7月,他又重启了自己的无偿献血之路,到目前已无献偿血达15次。

张君的最近一次献血是在今年初,谈到去年底他接连五个月“疯狂”捐献成分血的事,他笑着说,真没什么,能多救一个人都是好的。他还说:“儿子还小,等他长大了,我还打算让他签字,帮我实现捐献遗体的愿望。”

卢果:一家三口献血达人

在我市,有这样一个家庭,丈夫是一名中学教师,从2012年至今,一直坚持每年无偿献血;妻子不仅早在2005年就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当中,更因为自己“万能输血者”的身份,多次参与紧急献血;儿子在14岁那年就悄悄爬上了无偿献血车吵着要献血,却因为年龄不够被“赶”了下来……这一切,都与这家女主人儿时的“奉献之梦”分不开。

她叫卢果,是我市一名专业的营养师。由于幼时体弱多病,所以一直以来对健康、对生命都非常的敬畏和尊重。

卢果儿时的梦想是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一个好心人。在她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呼吁给一名被火烧伤急需救治的女孩捐款,她偷偷劈开了自己用毛竹筒做成的储蓄罐。“两块九毛九分钱!”卢果数了一遍又一遍,那可是她一年的全部零花钱呀!每天上放学路上,她经过供销社门口时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想,拿出一分钱买上两块糖吃,可一天来回七八次,每次舍不得,只能悄悄地咽下口水。将这两块九毛九分钱捧给老师的时候,她的眼泪都快出来了,心里盘算着,这可是598块糖啊。说来也巧,这个小女孩长大后,全家搬到了卢果家附近,卢果常常会去偷偷看她几眼,心里想着,可能这辈子她都不会知道,有另外一个女孩曾为她掏出了598块糖。

卢果很早便获知了无偿献血的新闻事例,一直想参加,可是身边的人都因为她体弱多病,纷纷劝阻,但这个念头却一直不曾放弃,直到2005年的一天。

那年她28岁,在南京的一家企业工作。那天中午,卢果赶着去上班,途经一个广场,眼角的余光被一行浑厚有力的大字吸引——“无偿献血,挽救生命”。一瞬间,曾经的念头被重新点燃,心想,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我还能不能献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卢果走进了献血车。“请问献血需要多长时间?”卢果礼貌地问工作人员。一个护士告诉她,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可一看时间,上班要迟到了。卢果遗憾地下了车,可没走两步,她又转身走上了献血车,对护士说:“我试一试吧,因为身体一直不太好,也不知道合不合格?”令卢果没想到却也是她所期望的是,血液完全合格。这一刻,她已忘记了上班要迟到的事,就这样“胆战心惊”地实现了她第一次无偿献血的愿望。

从那以后,卢果便与无偿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常年参加无偿献血。2010年南京“728”爆炸事故,她通过广播得知在受伤人员抢救中急需O型血,立刻打车赶到最近的无偿献血车上,从那一天她又知道了一件好事,原来自己是“万能输血者”,感到非常开心。去年6月,一名陌生人在南京军区总院抢救,需要8个人献血,她又义无反顾地奔赴医院,献血后还特地去病房看望了对方。

在卢果的影响下,她的爱人周宜宾老师也从2012年开始加入到了无偿献血者的队伍当中。他们的大儿子14岁那年暑假,在一公交车站台的宣传栏里看到无偿献血的公益广告,兴奋地一溜烟跑到无偿献血车里去。夫妻俩找到儿子时,工作人员对他们说,你们的孩子想献血,但年龄太小了,让他长大了再来吧!

如今卢果已经不惑之年,博爱情怀依然不减。从她幼时捐出的598块糖,到17岁那年每月给辽宁省希望工程邮寄捐出10元钱,相当于她近一个月的生活费,从28岁那年开始第一次无偿献血,到常年参加我市“爱之声义工团”的“每日一善”志愿活动,她还经常掏空身上所有的钱帮助菜场、路旁遇到的残疾流浪者。她还在旅游途中救助过两名与家人走散的孩子,等等,她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宽广。她和爱人也被身边人亲切地称为“公益伉俪”。而从前几年开始,又一个想法逐渐占满了她的内心,她想要捐献遗体。

卢果的这个想法,当时没能得到丈夫的理解,爱人说:“等我们去世后,我妻子的骨灰必须和我合葬,两个人的骨灰必须要搅拌在一起。”为此,他坚决不同意捐献遗体。一次说不通,两次;一年说不通,两年。卢果采取了打“持久战”的战略,竟跟老公“耗”上了。终于,2019年5月,爱人被她这种坚持的精神感动了。

卢果说:“生命是伟大的,为生命接力、让生命延续更是值得敬重的事!我渴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生命接力’的队伍中来,在我们去世后将自己的器官无偿捐献,让希望永在,让光明永在……”

迎 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