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民法典》刚刚获得表决通过。在这部法律里,首次设置了离婚冷静期。

有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结婚登记947.1万对,离婚登记415.4万对。一年之内,400多万对夫妻离婚,这是很庞大的一组数字,不仅意味着400多万个家庭解体,400多万对当事人从此开启新的人生,而且也意味着,基于婚姻解体而造成的社会关系趋向更加复杂,利益更加多元,由此导致的无辜的未成年人权利保护问题也日渐凸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会,没有和谐家庭的坚实基础,肯定不行。

一、为何设置离婚冷静期?

总结了一下有关专家的意见,之所以规定离婚冷静期,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离婚率高,通过设置离婚冷静期降低离婚率;(二)遏制离婚冲动,避免草率离婚;(三)促进社会稳定,尽可能减少离婚带来的如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尤其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造成非常不利影响的一系列后果。

常言道,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设置离婚冷静期,正是以法律制度的形式进行挽救婚姻的努力。

微博截图

二、设置离婚冷静期的社会反响何以不尽人意?

网友似乎对此并不买账。最热的评论,都是反对设置离婚冷静期,这样的社会反响,远远偏离立法初衷。

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这是原则。设置离婚冷静期,在很多人看来,是对婚姻自由原则的限制,且抬高了离婚的门槛。

专家的观点与网友不同。他们认为,任何自由都有一定的限制,比如结婚自由,必须满足法定婚龄,必须排除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必须不具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等,而离婚自由,也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经过离婚冷静期之后还执意离婚,再离不迟,且并不构成对权利和自由的伤害。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防止年轻人冲动鲁莽,不计后果,因为鸡毛蒜皮之类的琐碎小事轻率离婚。

反对者认为,离不离婚是自己的事儿,作为成年人,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退一步讲,一个人,如果一冲动就大闹离婚,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必要去冷静地思考并选择将就呢?

网络配图

三、离婚冷静期,该思考些什么?

婚姻如鞋,合不合脚,恐怕只有自己知道。别人眼中的天堂,或许,自己感知如地狱;而别人眼中的地狱,或许,自己感知如天堂。

当婚姻陷入穷途末路,当爱情难有峰回路转,离婚,就是阴暗处的人生拐角,过去了,柳暗花明,放开了,豁然开朗。

想离婚,又越不过离婚冷静期,那么,就在这一段充分的时间里思考一下自己的婚姻,或者积累经验,或者总结教训,从而让自己承受煎熬的心灵获得哪怕是一点点的成长慰藉。人,青春是有限的,总不能不明不白地过了这么些年,又糊里糊涂地开启了另一段婚姻里程。

网络配图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那些寓意美好的故事,曾经让年轻人对世俗婚姻充满了浪漫的憧憬和丰富的联想。当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让位于锅碗瓢盆的磕磕碰碰,当恋爱季节两人世界的纯粹爱情让位于婚姻时代一个家庭错综复杂的琐碎事务,那些天荒地老相濡以沫的承诺,那些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的誓言,为什么会如此轻飘,经受不住些许考验?那是婚姻的骨架太软,还是生活的质地太硬?

家常饭,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没有谁的生活一如既往春暖花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或才是现实生活的原本真相。当认清了一个人,当看透了一颗心,当心灰意冷决绝地选择放弃,要试着假设未来的生活,在某一个角落,遇见了另一个人,难道他(她)真的就能让自己过上比自己现在更好的生活?有婚姻经历的人,再度结婚,或许更加现实,而过度在乎功利的婚姻,又或许,注定要在情感上遭遇冷待。

结婚是成本高昂的人生仪式。尤其农村,结婚,要彩礼,要房,要车,要金银首饰,动辄几十万,如此巨大的经济代价促成的婚姻倘若真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而在经济上又没有达成令双方可以接受的协议,离婚,难道不会导致新的危机诱发新的事故?

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它关乎两个家族,更关乎孩子,当婚姻不可避免地走向尽头,受伤的除了自己,还有无辜的孩子。

离婚冷静期,既给了反省的时间,也给了决断的机会。从相识到相爱到结婚,时间或许长达数年,那些有光色的美好回忆,以及那些有痛点的情感日记,可以令自己在这一段时间试着问自己,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情值得守候,并权衡利害,痛下决心。

网络配图

四、效果的检验,还需要时间

离婚冷静期能否有效降低离婚率,不能看网上的熙攘喧闹,而要看社会的实践效果,而这尚需要时间。

如果实行一段时间之后,离婚率降低了,那么,这样的规定就达到了预期社会效果;否则,如果实行一段时间之后,离婚率不但没有降下来,而且还抑制了年轻人的结婚意愿,导致结婚率下降,那么,这样的规定就背离了民意共识。一旦发生后者的情况,法律将毋庸置疑地做出修正,毕竟,婚姻的大幸福,不仅有心心相印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且还有同床异梦的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