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篇推文 1568字 阅读时间:4分钟

在过去的几个月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那些白衣天使们用大爱无私的精神处处感动着我们。

在与新冠状病毒斗争的过程中,我国传统瑰宝中医发光发热了。

不管你信不信中医,根据官方数据,它的的确确在疫情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逾九成确诊病患使用了中医药治疗,疗效在90% 以上;领导向世界分享的战“疫”经验之一,是“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国医疗专家组携带中药制剂支援国外抗“疫”;莲花清瘟胶囊出口荷兰、伊拉克、非洲等国……

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下,扩大了国内外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很多朋友也产生了种药材的想法。

目前国内的中药材生产,却没有那么的科学。

不科学意味着有钱赚,但也意味着不好赚钱,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今天就一起来捋一捋!

(一)

首先,不是什么药材贵就去种什么,中药材对于自然环境的隐性要求很高。

同一种药材,品种、产量、药效都有一定的地域性。

焦作的怀地黄,有效成分梓醇含量为0.435%- 0.811%,而粤鲁陕等地所产,含量仅为0.01%-0.06%;这放在药里,药效能一样么?

孙思邈曾说:“用药必依土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北京把全国各地的药材集中在昌平进行培育。

但不管怎么创造条件,模拟自然环境种植,都表现出产量低,药用价值低的情况。

这就是因为离开了原来的生态环境,水、土、微量元素、气候、微生物等等都会影响药效。

(二)

其次,种药与种粮完全相反。

药材本来就是生在田边、林子里、悬崖峭壁上的。

像种地一样,一味追求新品种、高产量是极其不科学的。

想种中药材,首推当地有的老品种,而且药尽可能模拟其生长环境,保证地道的药性。

而且中药材的生长也不追求快,不需大肥大水,和过于精心的呵护。

因为只有在天然环境下接受风吹日晒,才能保持其抗逆性和品质。

按照种田的方法来种药材,自然是枝大叶肥,产量颇高,经济效益杠杠的。

却没有模拟其天然的生长环境,损失药效,而且老大夫选药材很讲究,这样的药材是入不了眼的。

(三)

种药材不会追求反季节,但肯定会有人靠反季节牟利。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很讲究,“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知母黄芪随时采,唯有春秋质量高”......

不按季节来,药效也是要打折扣的;但大家都同一时间采收,价格势必会受影响。

另外,药材的炮制方法不同,药效也不同。

比如:

道地的阿胶制作时,需要东阿当地的纯种黑驴皮、东阿水及特殊的熬制工艺,才使东阿阿胶具备特有功效。

(四)

中药材品种丰富,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

据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远比普通农作物资源丰富。

按地域:有南、北药之分;按民族:有藏、蒙、维、傣、苗药之别。

普通农产品大多数国家都能生产,而中药虽有部分进口品种(如檀香、砂仁、公丁香、肉豆蔻等),但绝大多数药材原产地都在中国。

而且这些药材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基本都掌握在我国人民手中。

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药农业在世界农业市场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非普通农业所能比拟。

但中药农业的属性既是自然科学,又是人体生命科学,须同时遵循自然、经济和人体生命科学规律。

在此前提下创收,才是稳定可持续的。

最后打个总结:

如今中药材种植,普遍套用大田生产模式,大肥、大水、打农药;部分药农为了短平快地赚钱,缩短生长年限“抢青”、非适宜季节采挖。

加工时搞硫磺熏蒸、染色、化学浸泡增重掺假等;至于保持中药药性的炮制工艺更是几近失传。

以上问题导致中药的药性堪忧,这就难怪普通大众觉得吃中药没效果咯!

方子再好,药没有药效,吃了也没用。

对此,南京某著名教授曾痛心疾首地呼吁:“中医将亡于中药!”

这绝非杞人忧天。

如今中药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也确实有大资金涌入,但如果以上问题不解决,谁也别想赚到钱。

二小悟农

悟道新农业路上新农人的新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