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中国篮球圈对于日本篮球的关注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了,特别是日本连续出现像八村塁、渡边雄太这样的NBA球员之后,对比中国男篮球员全面退出NBA的情况,国内很快就出现了“日本篮球即将超越中国篮球”,“中国篮球青训被日本碾压”等论调。而在中国男篮失去奥运会参赛资格、八村塁在世界杯上展现天赋之后,“日本威胁论”又在国内篮球圈掀起了高潮,似乎中国篮球被日本篮球超越已经近在眼前了。

不过,就这样对中日两国篮球未来的发展下结论未免过于草率了。因为这几年以来,国内对于日本篮球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新闻报道上,我们知道日本出了八村塁、渡边雄太、马场雄大这样的人才,知道日本有个b联赛,也知道他们混血球员、归化球员,但是对于判断日本篮球整体发展的一些关键信息却知之甚少。比如日本篮球人才摇篮的日本高中篮球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日本职业联赛和日本青少年篮球是怎样衔接的?而我们如果连这些情况都不了解,又如何研判日本篮球将来的发展趋势?又要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来制定我们自己的对策?所以在大喊“狼来了!”之前,我们还是先静下心来仔细的研究一下日本青年篮球吧。

日本青少年篮球的基本情况

相对于中国篮球,日本篮球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才供应链的国家篮球体系,而且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体教结合工作做的非常好的国家,青年培训体系工作完全由校园篮球承担,人才全部来源于教育体系,具有统一的赛事平台,又有一整套的训练、管理、竞赛规则。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日本青少年篮球对比中国篮球青训,具有结构层次清晰、人才力量更集中、资源更多,管理更高效等优势。而在日本校园篮球体系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的高中篮球,所以要了解日本篮球首先要从日本高中篮球开始。

说到日本高中篮球,就不得不提到日本著名的“甲子园”(全国高中棒球锦标赛)。日本校园体育的发展跟甲子园有着很密切关系,因为甲子园是日本校园体育迄今为止最为成功、影响力最大的青少年赛事,所以像是后来高中体育其他团体项目的赛制、球队管理都大量的借鉴了甲子园的成功经验,而篮球项目也不例外。

与甲子园一样,日本高中篮球拥有两大全国性赛事平台:全国高等学校综合体育大会篮球(夏季)比赛和全国高中篮球选拔赛(冬季)。参赛球队来自日本各市县,每届比赛男女球队一般都有50-60支球队参加,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综合体育大会夏季篮球比赛当中,男女两组分别有53支球队、51支球队参加了本次比赛。

在赛制上,这两个比赛的赛制和甲子园的赛制并没有多大区别,也是把所有球队分为两个半区,没有小组赛,第一轮球队两两一组,所有比赛一场定胜负,赛程长度只有6天,一天一赛,想拿冠军,那就一场都不能输。唯一不同的是篮球比赛第一轮轮空的球队比较多,像这次夏季比赛就有11支球队第一轮轮空。而这样的赛事贯穿了日本整个校园篮球,日本的小学、国中和大学生也有相关赛事,赛程赛制和日本高中篮球两大赛事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在运营上,日本各级青少年赛事都进行了很规范的商业开发,为赛事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根据日本全国高等学校综合体育大会官网显示,2019年全国综合体育大会就有8家赞助商,首席赞助商是日本著名企业宝矿力公司,日本第一大传媒集团《读卖新闻》则是官方媒体合作伙伴,如此高大上的赞助商阵容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日本校园体育的商业开发有多么的成功。

在学校方面,日本校园体育的发展也有着稳定的财政支持,很多学校能够同时开展7-8项体育运动,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当然财政支持毕竟是有限的,很多学校的体育做得很大,财政拨款难以支撑,所以他们的经费缺口也会以社会赞助、捐款等其他经济形式补足。而就算是这方面,其实也跟甲子园有着很大的关系,根据早年甲子园的成功经验,日本体育很早就有造星意识,本地企业很乐意培养棒球、足球、篮球强校和体育明星,利用学校和球星打广告早就成为日本企业的常规操作了。

另外在球队建队模式上,日本篮球的建队模式也和甲子园高度相似。日本学校篮球队招生是非常开放的,除了专业招生之外,在校园里球队是以社团形式存在的,面相所有在校学生开放,也就是说你只要是在校学生,并且向球队递交了申请单,那你就能加盟球队了。但是,进队以后你能不能代表球队打比赛就得看自己的能力了,教练组会根据球队总人数和球员的水平分队,球员多的学校,比如福冈第一,他们整个社团有80多人,教练组就根据球员水平分成1军、2军、3军三级球队,而球员少的学校组队就只能按人数来了,小学校也会出现12人都凑不满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篮协对于日本校园篮球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日本篮协非常注重对篮球运动的理论研究和普及,经常对青少年篮球开展研究活动,而且他们经常在官网上发布免费或者付费的指导性手册和文件,帮助全国各地的教练员和球员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日本篮协也制定了很严格的教练考核制度,确保教练水平,可以说日本篮协对日本校园篮球的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所以,如果要问日本校园篮球优不优秀?确实非常优秀,他们有着非常完善的青少年篮球培训体系,而且已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篮球体教结合的经典案例,在运营和制度建设上,日本校园篮球其实已经做得无懈可击了。但是即便是这样,日本的校园篮球仍然是一个有着很多致命缺陷的青训系统,也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才导致了日本篮球迟迟没能像日本足球那样飞黄腾达。

日本青少年篮球的弱点之一:不够科学的竞赛架构和选材标准

其实仔细看看日本高中篮球,你会发现这是一个被篮球漫画《灌篮高手》高度还原的篮球赛事。大家一定都记得,在漫画当中我们的主角团队的身高是多少,主力控卫宫城良田身高168cm,得分后卫三井寿身高184cm,小前锋流川枫身高187cm,大前锋樱木花道身高189cm,球队主力中锋赤木刚宪身高也只有197cm。

而在现实当中,日本高中篮球的选材跟《灌篮高手》当中的漫画人物相差无几,为了证实这一点,本人根据2019年日本全国综合体育大会10支球队的轮换球员身高情况做了一个小的统计,发现日本高中篮球各个位置的平均身高是这样的:控球后卫(PG)174cm、得分后卫(SG)180.6cm、小前锋(SF)184.6cm、大前锋(PF)189.5cm、中锋(C)200.4cm。而考虑到日本球员200cm以上的球员数量较少,单个位置的平均高度无法反映日本内线的平均高度,本人又集中了PF、C两个位置的球员做了一下统计,最后得出日本高中4/5号位球员的平均身高是193.6cm。

另外,从近2届U18、U19比赛的信息来看,日本U18国青和日本高中球队的情况也基本一致,他们五个位置的平均身高也分别是177cm(PG)、183.1cm(SG)、188.7cm(SF)、194.3cm(PF)、198.3cm(C)、PF/C平均身高195.7cm。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球迷都看出来了,日本高中篮球的选材完全是和国际篮球背道而驰的,他们在所有位置上的球员实在是太矮了。虽然国际篮球并不排斥矮个球员,但是像巴里亚、坎帕佐、小托马斯这样的球员在各国联赛当中毕竟都是少数,而且都集中在1号位。然而日本高中篮球并不是只在1号位上身高不足,而是所有的位置身高数据都达不到国际篮球的标准。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把日本高中篮球队各个位置的身高套用到中国国家队球员你就会发现日本高中篮球的身高问题有多夸张。中国男篮身高185cm打控卫的赵继伟、孙铭徽在日本高中联赛是3号位的身高,身高188cm的郭艾伦在日本可以打矮个4号位,身高190-193cm的方硕、赵睿在日本可以打45号位摇摆人,而身高204-206cm的翟晓川和周鹏就是绝对意义上的高中锋了,因为他们这个身高在日本高中的外国留学生当中也不会超过5个。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日本校园篮球要这样选材呢?这就和他们的竞赛架构有关了。

本文之前也提到了,日本校园篮球深受甲子园的影响,制定了所有比赛一场定胜负,胜者晋级负者淘汰的赛制。那么在这样的赛制之下,球队彼此之间的竞争有多残酷呢?以今年日本全国综合体育大会为例,整个赛会的球队的数量是53支,第一轮打完就要淘汰21支球队,第二轮比赛要淘汰16支,第三轮比赛就只有16支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赛制之下,只有30%的球队能够打2场比赛以上,而69%的球队打完2场就要收拾东西回家了。所以你要想赢,那你就必须要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最好,如果你有一丝松懈,校园篮球冠军?你想都不要想。

然而这样的竞赛架构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因为青少年比赛最大的魅力就是在于去见证球员的成长,通过让他们不断的犯错,不断的失败,不断地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最后见证他们成为一个个伟大的球员。所以青少年比赛是需要给予球队一定的容错率的,让你可以输球,给你犯错的你会,让你不至于被一场比赛给完全击败。但是日本校园篮球的竞赛体制实际上是在扼杀这一点,因为在日本,除了日本职业联赛之外,日本其他比赛都是“甲子园”性质的杯赛,上到“天皇杯”下到市县级分区赛,输一场比赛你就没下一场比赛打。

而在这样的赛制影响之下,日本校园篮球已然形成了严重的功利主义。像文章前面说很多学校让190cm的球员去打内线的问题,要知道日本篮协从来没有跟学校说,你如果没有高个球员你就要让矮个去打大个子位置。所以为什么日本联赛会出现这么多170cm的后卫?188cm的前锋?200cm以下的内线?这完全是学校自己招不到高个球员,为了提高球队成绩,看菜做饭而已,完全不顾球员的未来发展和国内职业篮球的发展。

日本青少年篮球的弱点之二:球员位置过早固化和痴迷阵容小型化

除了“看菜做饭”的问题,日本校园篮球风格成人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因为你要在这么残酷的比赛当中生存,最高效的办法就是强化投篮和战术执行力,用技战术来打垮对手。那么要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办法很简单,那就是让球员固定的去打1-2个位置,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让他快速掌握这个位置需要的技术和一些基本打法和跑位要领,进而提高球队的整体技战术水平。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日本高中、国中比赛当中出现了很多13-16岁就已经固定了位置的球员。而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到日本的大学联赛,也就是说如果你13岁就固定了位置,很可能就会在这个位置上一直打到大学毕业。

而位置固化过早肯定也要带来相应问题的。比如那些180-190cm的前锋球员,他们在青年比赛也许会是一些非常优秀的球员,但是在长期打前锋之后,他们的运控技术水平会逐渐下降,也不会像后卫一样的具备组织能力和防守阅读能力,等到了打职业的年龄,职业队更希望他们能够打后卫。所以这些球员在进入职业队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自己回炉重造,看看能不能靠补课将自己再变回后卫。在这一届日本国家队球员当中,田中大贵、比江岛慎、马场雄大都有着相关的经验。

而在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渡边雄太的一段中学时期的经历。大家不知道的是,渡边雄太在13岁的时候并不高,只有160cm,他进国中球队的时候教练是把他当后卫练的,结果国中三年渡边雄太的身高开始暴涨,高中一年级时他身高已经达到了193cm。而在他进入高中以后他的教练对他的身高非常的苦恼,因为渡边雄太初中的身高骗了他,他觉得渡边雄太太高了应该去打内线,但是又舍不得渡边雄太的控球技术,到最后他很无奈的让渡边雄太成为了一个“四不像”球员,随他自己发挥了。所以也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校园篮球对于超小阵容到底有多么痴迷了。

不过位置固化还不是最麻烦的事情,最麻烦的是日本篮球的阵容已经这么小了,日本的校园居然还在追求后卫核心。这个情况现在在日本的校园篮球当中确实广泛存在,形成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在强调战术执行力和无球跑位的基础打法之上,球队需要个人能力突出的后卫来掌控球队的整体进攻。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催生了像河村永辉、富永启生、田中力这类优秀球员的出现。

但是的问题是,现在日本校园篮球的控卫球权实在是太多了。大家可以看看本人之前做的统计,日本校园篮球目前的1号位平均身高只有174cm,部分球员甚至170cm都不到,但是就是这样的球员,在日本的校园篮球比赛当中却掌握着70%以上的进攻球权。而这导致了日本校园篮球的其他位置的球员战术地位低、主动进攻能力普遍很弱,2/3号位大量存在着投篮看着很准,但是实际上功能很单一的球员。4/5号位球员更惨,因为在后卫核心的作用下,他们的内线任务变得异常简单,就是到弧顶给后卫挡拆,然后拉开给后卫制造突破空间,而且很多日本教练对这些球员的内线基本功很不重视。他们本身就矮,还要把他们当低级蓝领去练,所以现在很多190cm的日本球员基本功都非常差,在未来再想让他们去改成后卫或者前锋,那真的是太难了。

让人郁闷的是,这样的问题到最后又是日本的国家队和职业联赛买单。近几年来,日本b联赛大部分球队用的都是两个内线外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日本校园自己培养的内线技术太差,很多都达不到打职业的标准。而另一方面,职业队不用大个外援也没有其他选择了,因为日本校园篮球培养的优秀球员清一色的都是矮个后卫和矮个前锋,如果不选内线外援,很可能会被对手的高大内线给碾压。所以现在无论是日本国家队还是职业联赛都在为“日本特色”的青年球员儿头疼不已。

日本青少年篮球的弱点之三:不会培养混血球员和留学生球员

最近几年,国内出现的主要几个“日本篮球威胁论”都提到过一个观点,那就是日本近年来正在大面积培养混血球员和黑人留学生,而黑人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好,日本又挺会练球员的基本功,所以日本篮球会飞快崛起。

然而这样的说法情况显然没有仔细调查过日本混血球员和黑人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日本混血和黑人留学生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日本社会接纳外国移民由来已久,很早就已经出现过混血运动员,而日本体育界的外国运动员的归化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涉及到了足球、田径少数个项目,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体育界的归化规模逐渐扩大,一直持续到现在,所以日本从近年来才搞归化和混血的说法是不够准确的。而混血球员和黑人球员会帮助日本篮球飞快崛起的说法也不对,因为除了八村塁之外,日本的混血和归化球员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

大家不知道的是,日本的校园篮球是真的不会培养黑人球员。首先,日本校园篮球的教练们有一个很错误的观念,那就是把混血、留学生球员和日本本土球员一视同仁。其实大家可以看看这几年日本高中篮球,你会发现混血、黑人球员和本地球员一样,身高190cm以上的混血和黑人,八成都在打内线或者客串内线,完全不考虑对方拥有怎样的天赋。那让他们打内线也就打吧,如果能练出像样的内线技术也可以。但是对不起,日本校园篮球教练喜欢用170cm的后卫核心,而且教练也不觉得内线需要有太多功能,所以现在的日本混血球员和黑人球员在场上的状况是这样的:上线做个挡拆,然后跟着小个子进内线抢篮板,抢到篮板二次进攻。然而现代内线所需要的内线进攻技巧、内线脚步、中投、外线投篮,面框持球进攻,无球跑动、防守技巧、站位这些统统看不见,甚至有一部分留学生球员来了日本3-4年了连运球都运不稳。

基本功差也就算了,更夸张的是很多日本校园球队给混血、黑人球员的体能训练非常落后,他们很多只注意提高球员的耐力和肌肉维度,完全忽略了科学的体能训练。所以日本校园篮球队的混血和黑人球员运动能力非常差,移动慢、对抗差、爆发力弱,甚至于有些黑人球员到日本3-4年了,连扣篮都费劲,完全没有其他国家黑人运动员的样子。

所以现在看来,我们在国内老是提日本校园篮球,还有他们的混血球员和黑人生如何如何厉害是多么的可笑。因为现在日本的校园篮球热闹是热闹,实际问题很多也很大,有些问题甚至阻碍了日本篮球事业的发展。而日本的这些混血和黑人球员就更加尴尬了,因为他们大部分人可能练到最后会和很多普通学生球员一样连职业都打不了,所以日本青少年篮球哪里来的威胁?日本混血球员和留学生球员对中国的威胁在哪?这真的是一个被我们严重高估的对手。

不过,好在日本校园还有一个清醒的教练,他就是八村塁的恩师、日本明成中学的教练,佐藤久夫先生。明成中学是日本校园篮球当中为数不多,且愿意使用身高188cm-195cm球员打后卫、200cm身高球员打前锋的学校。在佐藤教练的坚持之下,八村塁在明成中学打的是34号位摇摆人,但是练的是外线技术,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才成就了现在的八村塁。而令人唏嘘的是,今年明成中学在日本全国高中综合体育大会上的成绩并不好,他们在8强赛意外的输给了能代工高,这也侧面的反映了在日本校园坚持国际篮球的打法有多么不易。如今佐藤先生手下又多了山崎一涉(199cm)和管野琼斯(194cm)两位高个外线,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输了球,他也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念,但是这样的坚持对于日本校园篮球来说太单薄了,实在是杯水车薪。

关于日本青少年篮球和体教结合的一点思考

其实,即便是在文章当中大量发表对日本青少年篮球的一些不满,本人现在对于日本青少年篮球还是非常尊敬的。因为从日本高中比赛的很多细节你都可以发现,日本校园篮球已经像灌篮高手一样大受欢迎,校园体育所倡导的育德育人、团队服从、强大精神也深深植根于所有球员、学生和观众心中,所以对于日本教育来说,他们的目地已经达到了,日本的校园篮球的确是体教结合的典范。

关于未来日本篮球未来会不会超过中国篮球,在这一点上本人还是保持乐观的。因为在我看来日本青少年篮球在体教结合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太远了,他们已经严重的偏离了日本次级联赛补给日本职业篮球的轨道,这还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影响到日本篮球的整体发展。虽然日本篮协和b联赛最近已经开始运营日本U15、U18青年联赛了,但是这个比赛今年才开始第一届,而且从U15的比赛的情况来看,b联赛主办的这个青少年赛事和日本校园篮球并没有多大区别,所以一切都需要从长计议。

而另一方面,日本篮球现在已经受到日本老龄化问题影响,他们的每年的出生人口从1995年开始就是122万人了,到2018年,日本的出生人口仅为91.8万人,而这样的人口增长率,会让日本的篮球人口规模在未来进一步缩小。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日本篮球的未来之路将会是异常艰难的。

而中国篮球来说,其实日本篮球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我们现在也正在搞体教结合,但是日本体教结合的例子正活生生的摆在我们面前。未来CUBA和全国初高中联赛到底应该在中国篮球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是我们需要积极研究的问题。日本校园篮球好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学,日本校园篮球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日本校园篮球的老路,我们真的不必要跟着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