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宇演繹《七重人格》

華晨宇在綜藝節目裏的“刻板人設”和其背後的真實故事。

在如今綜藝節目盛行的年代,我們總會發現,自己喜歡的明星或多或少都會參與到其中,這也是經紀公司給自己藝人做宣傳的一個快速又高效的渠道。同時,不管這個明星是來自影視界還是音樂界,除了TA自身的職業歸屬外,綜藝節目的秀場能展現其更多的側面,讓大衆能更深刻地瞭解這個人。

但是,任何事都有兩面性。擴大知名度、增加流量、圈粉都是好事。然而,爲了節目效果,爲了引發更多的評論和互動,節目組故意去製造一些假象、一些刻板人設,尤其是會對明星產生不好影響的人設,就讓人有些心寒了。

華晨宇,這個90後的音樂唱作人。出道至今,參與過不少綜藝節目的錄製。雖然圈粉不少,但帶來的傷害也着實不小。

華晨宇在《花兒與少年》

我們都知道,綜藝節目的套路:最喜歡佈置“人設”。但如果這個人設故意被歪曲了,那麼這個被歪曲的主人公的命運可能就有些悲哀了。

畢竟,作爲一個綜藝節目的看客,如果只是一個路人,他就只會相信他所看到的和聽到的。因爲他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了解一個自己並不關注的明星。人云亦云,長此以往,就會對這個明星產生固化的印象,這個標籤就很難撕下了。

當然,如果只是一個看看熱鬧的過客,不屑於提起也不屑於言說,就罷了。最怕的是你還沒了解這個人就被輿論帶進了陰溝,跟着一起享受嘴上的狂歡。

要了解一個人,不能只看表面;要評價一個人,更是要全方面瞭解以後才能做到客觀和公平。千萬不要被綜藝節目的套路給騙了。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華晨宇的幾檔綜藝節目中的“刻板人設”和其背後的真實故事。

《花兒與少年》裏的“巨嬰”

即便你沒有看過《花兒與少年》,你也一定聽說過華晨宇在其中的表現。在節目裏,第一次出國旅行的華晨宇不合羣、總喜歡亂跑;不懂得照顧長輩,喫飯時只是自顧自;經常問一些小學生纔會問的“小白”問題……

可以說,這個節目讓華晨宇受盡了大衆的冷眼,從此,便被打上了“巨嬰”的標籤。

然而,真實的背後是:在姐姐們的口中,他是一個不太愛講話,更不愛證明自己,只是習慣於默默地付出,口中說着隨意點兒卻很有擔當的一個孩子。

華晨宇從小自己一個人長大,一個人摸索探求着未知的世界。他是個好奇寶寶,看到任何新鮮事物都會感到新奇,會忍不住多停留片刻。哪怕是衆所周知的常識問題,他也要自己親自去嘗試纔會給出答案,絕不人云亦云

華晨宇錄製《花兒與少年》

朋友着急的時候,他會主動去安慰並思考對策;凱麗姐暈車下車嘔吐的時候,他始終陪伴在她的身邊,幫她拍背,給她送水……

這些,你可能都沒有注意到,或者說根本看不到。畢竟,這是一個綜藝節目。畢竟,人設不能隨意改掉。

但是,即便這些非善意的言論讓華晨宇獨自承受着,單純善良如他。當被問及被冠以“巨嬰”這個稱呼的感想時,他卻傻笑着說,我覺得挺酷的!

《明日之子》裏的“毒舌”

這是一檔頗具名氣的音綜。華晨宇作爲導師的身份連續參加了三季節目的錄製。

在選手當中,不乏那些已經在網絡上紅透了半邊天、甚至在音樂領域已經小有成就的人士。這些人都擁有自己的代表作,同時,也擁有着大量的粉絲和追隨者。

華晨宇錄製《明日之子》

在評價的時候,面對着這些紅人,導師的每一句話都頗爲慎重。讚許的話不可少,但如果真的有問題,也儘量蜻蜓點水指點一二。再有甚者,就只能把目光投向華晨宇。

爲什麼?因爲他敢說!

從第一季開始時他就給人以十分嚴苛的“毒舌”形象。對選手的評價從來都是直來直去,甚至有時候聽上去會覺得過於嚴厲。

但是就像他自己說的,這是一個比賽,每一位選手都值得被認真對待。好就是好,不好就是要清楚地指出來,這樣對他們纔是認真負責,纔不會耽誤他們最寶貴的青春時光

做“笑臉人”誰不會?但如果節目的初衷只是爲了迎合和討好,沒有所謂的規則和嚴苛的選拔制度,那麼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

華晨宇擔任《明日之子·水晶時代》導師

事實上,華晨宇真的“毒舌”嗎?其實他只是直白地把話說出來而已,並以一顆善良的心真誠地希望每一位選手都能有所進步。就連選手們在私下采訪的時候都會說,華老師特別認真和敬業,不分賽道,對每一個人都給予誠摯的建議和指導。

而華晨宇在對待自己的音樂時更是嚴苛到令人咂舌。錄唱片時一句話唱得不到位就要反覆錄製好久直到滿意爲止;一首歌如果演繹不到位就絕對不會登上舞臺;創作一首歌,哪怕再好聽,但如果自己唱不出那個味道,寧願放棄也不會發表出來。

現代人,也許是習慣了聽好話、聽假話,對於那些單刀直入的真話接受能力越來越弱。但是,忠言逆耳。能在求知求學的道路上遇到華晨宇這樣直言不諱的導師,是一種幸運

《歌手》中的“難聽”

當華晨宇一個人背上行囊,獨自飛往湖南去錄製節目的時候,就知道等待他的必定又會是一場“歷練”。

華晨宇

本來沒有打算參與這一季的錄製,他是被臨時“請”去的。公平地講,這個節目並不是他一個人撐起來的,畢竟還有那麼多很有實力的歌手。但是,他卻一直都是《歌手》節目裏的話題人物。少了他,可能連收視率都會變得不那麼好看。

由於特殊時期,這一季的《歌手·當打之年》大部分場次都沒有現場觀衆,大衆聽審只能在網絡上收聽和觀看,這無疑就少了現場互動的氛圍和視聽感受。

如果說臨時把華晨宇“請”來是迫不得已,那刻意修音和抹掉他現場表演中的創意就有些不厚道了。都知道華晨宇的現場很高級,就是因爲他超強的唱功和無法復刻的創意演繹,而當呈現在觀衆面前時他的情真意切都不見了的時候,坐在電腦面前的人,又會如何評價呢?

但事實上,那一場是有現場觀衆的。很多人在經歷了現場又看過了電視上的最終播出效果時都發出了疑問,感覺相差了好多。這一季的《歌手》是錄播,想要呈現成什麼樣子,後期就可以做成什麼效果。沒有在現場親身感受過,用“難聽”來形容,好像也有些欠妥。

華晨宇錄製《歌手·當打之年》

華晨宇本季演唱的歌曲大多都是他自己的原創作品。而他的創作更多的突出的是一種大愛的格局,有思想、有高度,卻並不符合一般大衆的“審美”。所以其實並不是非常適合放在這種音樂競技類的舞臺上。曲高和寡,不是所有人都能聽懂。大衆更想聽到的是刺激、是多變。

於是,就產生了評論兩極分化的結果。專業的樂評人對他讚不絕口;另一部分人對他嗤之以鼻。

直到最後華晨宇捧起歌王的獎盃,依然有很多人在下面熱議着“劇本論”,看着實在有些可笑。但無論如何,華晨宇的確帶起了節目的熱度和收視率,請他來,沒有錯。

看過了那些年華晨宇綜藝節目裏的“刻板人設”和背後的故事,會不會對你有所啓發?綜藝節目的大面積鋪開是如今的趨勢,而節目裏的套路我們也越來越熟知。到底該如何去評價一個明星,表面帶給你的印象還遠遠不夠。如果你仍舊不瞭解,閉上嘴巴是最好的選擇。

文 | 晶晶

圖 | 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