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日战争,这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话题,九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为应对国内的经济危机,趁着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开始大举进犯中华大地。在军事力量相对落后之下,26省1500余县市沦陷,中国军队伤亡331万多人,平民伤亡842万多人(冻死病死饿死的无法统计),间接受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

抗日战争是艰苦的,在法西斯帝国主义的屠刀下,全世界的反战同盟也是坚定的站在一起,值此危难之际,当时就有很多国际友人留在中国,甚至是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对中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中国,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那么他们都是谁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排名不分先后,他们同样伟大,知道不全,大家一起补充)。

约翰·拉贝(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德国人,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在进攻南京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被选为南京安全区主席。通过他的努力抗争下,不仅在这个大小不足4平方公里,设有25个难民收容所的安全区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其作为第三方视角写下的《拉贝日记》记录下了日军的500多个暴行惨案,成为证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控诉日军暴行的最有力证据之一。而约翰·拉贝也被世人尊敬地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人,在没到中国之前,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早已享有盛名,尤其是在胸外科医术方面更是开拓者一般的存在,他发明和改进了12种医疗手术器械,还发表了14篇在医学界有很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具有如此高的成就,原本他可以做一个旁观者,可是他没有,作为一名人道主义者,将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职责。1938年3月31日,他率领着一支由医疗队来到中国延安,并且很快就投入到前线进行战地救治。从山西雁北到冀中,4个月里,行程750千米,进行大大小小手术300余次,过程是艰辛的,成果是丰硕的,也许正是因为太过操劳,1939年11月12日,因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有爱德尔(队长)、卓尔克(副队长)、木克吉、柯棣尼斯、巴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医疗水平落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宋庆龄和史沫特莱建议下,致信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希望印度能提供医疗援助,尼赫鲁也比较重视,整个医疗队成员几乎都是尼赫鲁亲自挑选的。医疗队于1938年9月1日从印度出发、9月14日到达香港、9月17日抵达广州,9月26日到达湖南长沙、汉口、11月22日到达重庆。

一路上,医疗队冒着生命危险救治伤员,克服重重险阻,最终于1939年2月12日到达延安,没有过多休整就投入到了当地的医疗建设中去,不久,因年老有病,卓克华、木克华相继返回印度,而留下来的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在重庆改名在每人姓氏后面加上"华"字)则开始赶赴前线救治。1940年2月,爱德华因病返回印度。而柯棣华、巴苏华则组织起一支流动医疗队赴晋察冀边区前线,1941年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1942年6月,柯棣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将自己与中国紧密的连在了一起。1942年12月8月,柯棣华因癫痫再度发作,抢救无效病逝。1943年7月,巴苏华启程回印度。让我们记住这一串名字: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卓克华、木克华

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1日-1972年2月15日),美国记者,1928年来到中国,并且在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担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成为《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的战地记者。他笔下的报道,既有控诉日军暴行的,也有战场的所见所闻,还有自己对这场战争的见解,更有中国会取得最后胜利的鼓舞。而在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虽然埃德加·斯诺离开了中国,但是感情未曾割断,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三次来华访问,而且他逝世后的遗愿就是将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

苏联援华航空队,著名的有库里申科、日加列夫、雷恰戈夫、阿尼西莫夫、波雷宁、特霍尔、赫留金、布拉戈维申斯基等。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援华方针,1937年8月20日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11月组成苏联志愿航空队援华作战,向中国提供2.5亿美元低息贷款,并先后向中国出售1285架飞机及其他作战物资。并且向中国先后派遣援华军事顾问300余人,与空军志愿队员2000余人来华参战。奇袭日据台湾松山机场、轰炸日占汉口机场等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马海德(1910年9月26日-1988年10月3日),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出生于美国。1933到1936年马海德到中国上海考察当时在东方流行的热带病。中共中央为了实地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情况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宋庆龄的推荐下,马海德前往中国工农红军的临时驻地保安,而后随红军队伍到达延安,在其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改进苏区医疗事业的建议。被任命为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卫生顾问。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继续为建立、健全边区医疗网络、培训边区医务人员不懈的努力,为做出了贡献,同时他还担负着接待援华友人、新闻记者等外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申请加入中国国籍。

此外还有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德国记者汉斯希伯、波兰人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等等。

他们有的亲自走上战场,把生命留在了中国、有的以笔做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为战后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有的从事战地医疗救护,救助了无数的生命、有的进行技术研究工作开展救亡运动,提高中国的科技军事实力……他们同中国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国际友人和他们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注:部分资料以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