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新闻的时候,老师讲过一句话:新闻是历史的底稿。

“历史”标准的定义是涉及到过去的事件以及记忆,发现,收集,组织,介绍,以及关于这些事件的信息解读。

人类对于历史的定义又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一般人来说,可以选择教育家、科普作家希利尔在《希利尔讲历史》中的定义:过去那些被人们记录下来的事情(这些事情是用不着猜测的)则称为历史。按照他的定义,文字很关键,历史是由文字纪录的。

有文字的历史是信史,没有文字的历史则体现为神话、传说,更早的时候,人类历史的载体是化石。

2020年注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疫情的爆发让人们措手不及。在过去的三个月内,人类经历了自二战以来最重大的考验,这种考验时至今日还在继续。目前还无法清楚地知道这场疫情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它注定会在未来让我们反思、给我们启示。

今天就是未来的历史,所以今天的我们如何书写历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未来的人类来说,关于今天的历史越完备越好。在数字时代,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实现上文所述的完备历史现实得多。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发起“中国战‘疫’”记忆库建设项目。该项目将全方位收集和保存体现广大人民群众防疫控疫状态下具有历史价值或特殊意义的各类型资料,以及各地区、各机构、各团体所付诸的行动记录。其中,微博及新浪抗击疫情内容被国家图书馆整体收录。

利用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国家、机构、个人如此大规模、深刻地参与这次疫情历史的书写,这在人类历史上属于第一次。

这种书写或将深度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精挑细琢,而是逼近真实的复刻。同时也重新定义了历史书写这一行为:它不仅给未来人类的决策提供参考,还推动并改变事件本身的发展。

从时间轴上看,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历史与当下、未来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它们的关系被重新定义了。

1

一个都不少:被复刻的历史

疫情初始,国家图书馆就开始和新浪沟通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疫情报道和相关数据。

包括中国政府网、卫健委、国资委等国家部委在内,4万多个政府机构账号发布超过143万条疫情相关微博,阅读量达432亿;从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3.5万多个媒体账号累计发布超过87万条疫情相关微博,阅读量达1327亿。

围绕国家及各地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媒体机构发起了8000多场微博直播,累计观看量达24亿人次。

截至3月31日,6805万微博用户累计发布超过9亿条疫情相关内容,各级政府机构、媒体、全国各地医院、认证用户以及海外人士都在微博平台上权威发声、权威报道、 即时互动、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

新浪新闻发挥智能媒体平台的分发优势,以24小时滚动播报的方式,每天发布超过700条来自权威媒体的可靠的疫情新闻和防疫实用服务信息。

微博#医护后盾#话题阅读量接近20亿,讨论量超过340万,#姐妹战疫安心行动#话题阅读2.8亿,医护人员通过微博与周杰伦、沈腾等明星隔空互动。微博为抗疫一线的相关医护人员及非医护人员提供了快速认证的服务,截止4月17日,通过认证的相关当事人共计1293人,其中医护人员950人。医护人员在微博上分享抗疫动态,带给用户感动,还带给用户信心。每天超过2亿网友通过微博关注最新疫情、获取防治服务、参与公益捐助,用户的广泛参与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记忆库。

新冠疫情期间,微博完成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复刻,完备、真实。对于未来来说,这就是的历史,也是现在的我们留给未来的物证,弥足珍贵。美国国会图书馆与2010年与Twitter达成一项合作协议,后者向前者提供所有公开的推文。除了美国外,澳大利亚、法国、瑞典和荷兰等国都在90年代启动了国家级的互联网数据收集策略。

数字化记录手段在我国就已经受到国家图书馆的重视,早在2001年11月,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式立项。年疫情期间,以有效记录时代文明发展脉络,及时保存国家数字记忆为宗旨的“图书馆记录下的微博十年”专题库建设也初步完成,正式入驻国家图书馆国家数字记忆计划。

数字化时代,纪录、保存历史的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因为容量、成本、效率等方面的原因,过去对历史的纪录、保存是不完整的,现在对历史的纪录则是前所未有的完整,仿佛历史被复刻了。

今天我们留在微博上的每一篇文字、每一张图片、每一段视频,都是历史的底稿,都是我们留给未来人类的“物证”。

2

没有旁观者:从围观到行动

作为社交媒体平台,在新冠肺炎这样的大事件中,微博也展现出其独特性:不只是一个信息平台,也是一个资源配置平台。

疫情期间,微博开通了“肺炎患者求助超话”,积极推动在线救助制度化建设。开通以来,累计收到近万条用户求助信息,微博先后投入900多人,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求助信息收集、审核、整理、及时对接政府部门,报送超过3000条肺炎求助信息,多个患者的救助得到解决。

后期,微博还和央视合作进一步扩展#肺炎患者求助#超话求助范围,接收武汉地区非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的求助信息。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泛滥,每逢社会重大事件,假消息、谣言满天飞。疫情时期,除了疫情引起的传染病之外,“信息传染病”对个人、社会的心理健康损害同样严重。如何防御?这需要国家、平台、社会、个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保证信息健康。

疫情期间,各大部委和各级政府机构及时发布超过2.5万条疫情辟谣相关微博,阅读量超过7亿,微博有效标记和处置不实信息7000多条,处置账号450多个,微博辟谣每日汇总典型谣言,通过微博小秘书私信触达全站用户。

疫情期间,88万个人认证用户发布了近1700万条疫情相关微博,包括医疗、科普等多个领域的博主积极分享专业知识,加强了用户心理防疫。为打通物资求助信息传递“生命线”,微博与医院、医务人员、政务机构、各地媒体保持24小时紧密沟通。251座城市的557家医院在微博发布救助信息。

在传统时代,我们对历史的纪录很难对正在发生的事件产生影响。就像一个人,无论用多大的力气,都无法让自己克服重力的影响双脚离开地面。数字时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可能,人们对历史的纪录、保存、分享可以改变、推动事情的发展。

肺炎患者求助超话、垂直大V科普、打通物资求助信息、辟谣都是这一现象在疫情期间的体现。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不全面、不及时、范围不够广,无法短时间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信息时代打破了这种局面。

这种现象基于信息传播的网络正反馈原理:在一个网络化的社会里,信息传播是加速度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信息爆炸的结果。

我们站在新世界的门口,从围观到行动,这是新世界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新的要求。

手记:我们站在电子世界的门口

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这样叹息: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论的可怜演员,无声无息地悄然退下;这只是一个傻子说的故事,说得慷慨激昂,却无意义(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Signifying nothing.)。

抛开戏剧本身不论,这段话是一曲个人主义的悲歌:个体的任何丰功伟绩,最终都将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

一切正在发生改变,在数字时代每一个个体的意义都在被放大,这让我们的参与显得更有价值。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每次重大事件,我们发布的每一条微博,都汇聚成珍贵的国家数字记忆,这里面不仅记载了事件的进展,更记录了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态度和情感。

在新冠疫情的风暴中心武汉,微博上的信息(来自机构、媒体、个人、亲历者)如同一张城市的X光片,直达骨肉般展现了疫情下武汉的真实现状,为更多的人规避了风险。真相不是造成恐慌和悲剧的源头,无知和封闭才是。

人类的历史不是新闻时代才开始的,在没有新闻的时代,历史由谁书写,怎么书写?

在现代新闻传播业出现以前,中国官方修史有悠久的传承,官方修史注重家国历史,宏大叙事,但另一方面,中国缺少个人叙事,个体命运沉浮在历史上少有呈现,这使得中国历史缺少完备性,似乎也不够鲜活。

历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何记录、保存历史一直就与人类进步高度同步。

新冠疫情是一面镜子,当这个微小的病毒进入人类世界时,它就像试管中的催化剂一样,加速了新世界的形成,包括我们对历史的纪录、保存。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很多变化已经悄然开始发生,疫情加速了这一切的进程,未来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按照麦克卢汉的解释,人类信息经历了从“野蛮人或部落人”、“文明”到“电子世界”三个时代的转变,它们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三种不同的关系,同样也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感官规律。“用眼睛而不是耳朵”表现了从古代典型的部族社会中感知的听觉模式(包容性与同步性的)到属于书面文化的西方社会的贯序与线性的视觉模式的转化过程。而这种视觉模式已经过时且不足以满足(“产生了冲突”)电子环境(通过再度部族化的过程,重新发现了听觉与部族的动态系统)。

微博十余年,从时间的尺度上对照,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我们正在完成从“文明”到“电子世界”的转变。

因为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新世界的人第一次有了一种可能,让家国历史、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得到兼顾,形成新的平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