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月四号,是“五四青年节”。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也催生了“五四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在中国历史上,可以找到许多与五四运动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的事件。由学生带领,批评或干涉政治的例子屡见不鲜。最早见于记载的,是郑国人在乡校里批评朝廷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542年,即孔子诞生后9年。郑国当时的执政者子产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去关闭学校,而是虚心接纳了批评。

他说:“(毁乡校)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产

子产说:“为什么毁 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 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 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 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 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鲍宣

在西汉末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1000多名太学的学生在博士弟子王咸的领导之下,抗议朝廷惩处一位刚正的官吏司隶鲍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学学生直接干涉内政的事件。

在公元2世纪东汉时,太学生郭泰和其他人联合了朝臣和思想界的领袖们,大胆批评朝廷和宦官,后来数百官吏和学生被当作“钩党”关入牢狱并判处死刑,造成“党锢”事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主要的党争。

郭泰

在宋朝(960—1279),学生运动更趋于空前普遍。徽宗宣和七年(1125),太学生陈东(1087—1128)领导太学学生,请求皇帝处死宰相和部分军事领袖,控诉他们处理国事失误;但是这次上书没有任何结果。

第二年,即钦宗靖康元年(1126),陈东又率领几百名太学生伏阙上书,当时支持他们的“军民不期而集者数万人”。他们要求皇帝惩罚宰相,起用李纲为相,并且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以抵抗北方来的金人的侵略。皇帝的内侍遭受民众猛烈的袭击,被杀死了数十人。

结果朝廷处死了与这次暴力行动有直接关系的民众数人,但也受到民意逼迫,改变了一些外交和内政政策。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在校学生领导平民干涉外交政策的典型例子。后来陈东和许多其他学生也都被处死了。

太学生陈东

然而,在宋朝后期仍然发生了五六次类似的学生运动,并且还有学生罢课事件的记载。在宋代的历史里,也可以找到教师们鼓励或支持学生运动以反抗朝廷的事例。依循这些先例,明朝(1368—1644)的学生运动,更连续不断地卷入党争的旋涡。

正是传承古代这些知识分子不畏强权,勇敢和弊政作斗争的精神,二十世纪初的青年一代才勇敢地站出来和不合理现象作斗争,最终掀起了中国近代的革命浪潮,彻底消灭了封建统治,迎来了新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