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发改委:大型体育馆、展览馆平急两用 突发情况快速转化)

疫情发生后,我国在疫情防控快速反应、快速反应救治、应急物资保障等方面暴露出了短板弱项,未来如何补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刚刚在例行发布会上透露,国家发改委已经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方案瞄准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全面系统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方案尤其强调加快补齐医疗防治方面的硬件短板。这次疫情期间,也暴露出来我国在预防防治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为此,将夯实“防”的基础,重点是加大各级疾控机构和相关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投入,完善设备配置,统筹优化检验检测资源的区域布局,实现每个省份至少有1个生物安全三级水平的实验室,大幅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能力;

提升“治”的能力,重点加强与传染病救治相关的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省市两级设置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优化完善基层医疗救治设施布局,开展关键核心、基础前沿技术攻关,全面提升医疗救治的快速反应和基层处置能力;

重点借鉴这次方舱医院建设的经验,推广实施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公共设施平急两用的改造,补充完善和强化应急处置内容,预留好发展空间,一旦在今后发生重大疫情或者是突发情况,就能够快速的转化为救治和避险避灾的场所。

孟玮介绍,在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方面,着力在“储”“采”“调”这三个字上下功夫:提升“储”的效能,主要是加强医疗机构相关救治设备和应急物资的配置,充实完善专用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规模,支持和鼓励企业、机关单位和居民参与储备,确保关键的时刻能够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健全“采”的规范,完善应急物资采购制度、健全应急物资征用机制、积极拓展应急物资来源渠道,保障供应的安全可靠;强化“调”的统筹。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调配协同联动机制,完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物资信息的互联互通,确保一旦有需求就能够及时的把物资送达。

此外,相关部门还将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生产动员能力,进一步理清需求、优化流程、建立机制、优化产能协同保障和区域布局,增强医疗物资和装备的应急转产能力。“在应对重大疫情的时候,储备动用消耗后,能够及时的填补物资供应的缺口,与实物储备形成衔接有序、梯次支撑的保障合力。”孟玮说。

“这个《实施方案》审议通过后,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围绕着打造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实。”孟玮说,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各部门、各地方协同推进,一方面,优化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指导地方因地制宜抓好各项工作,做好资金的保障,下力气抓好落实。

延伸阅读
  • 疫情是否卷土重来?专家:北京不会成为第二个武汉
  • 多少人去过新发地?还能来北京出差吗?记者梳理解答
  • 新发地市场几十万人来往流调难度有多大?专家回应
纪珂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纪珂_b649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