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宜居保障力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存在一定差距,但上海宜居保障力增长速度快于对标全球城市,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基于未来没有情景变化的假定前提下,上海宜居保障力不断接近四大全球城市。但是,上海作为新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过渡过程中,可能出现重大情景变化(如,休闲旅游度假需要的不断增加;创新创业对经济驱动与产业附加值递增的力量日益加大;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加、流动人口增加,上海会出现犯罪率由低到高的现象;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世界正在从物质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国际通行规则要求上海制度国际化;上海将形成多中心城市;上海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的必然趋势;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城市建设的必然性;上海巨大的人口规模形成交通拥挤压力提出了对建设产城融合的紧凑型城市的迫切需要,原有发展进程可能被打破。那么,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宜居保障力发展对策。

首先,建设全球城市平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全球城市。宜居经济发展保障力层面,虽然上海在利用外资总量和经济总量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人均GDP指标偏低,仅为纽约的1/10,缺乏经济实力的支撑。纽约是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处于世界产业链的高端。借鉴纽约的经验,上海应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机遇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降低寻租成本,建设全球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提升个人与企业创业创新能力,抢占产业链高端,提高产品附加值,切实提高GDP总量与人均GDP水平,为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宜居保障力提供经济支撑。

其次,建立一流管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范围与质量。上海公共安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低于四个全球城市。每百万人刑事案件结案数逐年上升,四个全球城市则逐年下降;同时,上海案件发生率在上升,四个全球城市案件发生率在下降。主要原因在上海安全监控设施和公共安全投入不足,执法条例不完善,对刑事罪犯的威慑作用不足,客观上降低了犯罪成本,导致每百万人刑事案件数逐年上升。因此,上海应增加公共安全支出,建设全球一流的社会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对犯罪的威慑力,增加犯罪成本。

上海互联网普及率与四大全球城市比较接近,但是互联网的服务质量和覆盖率较低;人均拥有地铁公里数较低,且集中在中心城区,城市外围部分密度相对较低。上海应大力提升公共服务尤其是互联网的服务质量,实现无线网全市覆盖。居民依靠电脑、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实时查询商场、医院、旅游景点位置与泊位信息,有效缓解大量客流涌入和滞留问题,避免进入客流量集中区域,促进智慧出行。

第三,供给多元化,提升供给质量。纽约在宜居教育资源保障力方面排名第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是上海的两倍。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区和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费中主体来源于政府。①增加上海教育经费尤其是高等教育经费的财政性支出。②提升高等教育经费的民间分担比例。③拓宽经费来源渠道。④鼓励社会捐赠。⑤发展教育出口,提高外国留学生比例。在体现教育公平和阶层流动的高等教育获得的指标方面,上海和四大全球城市差别不大,但是在教育质量上远落后于四大全球城市。上海的高等教育缺乏国际化优势,虽然上海已有两所大学名列世界200强大学行列,但其余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离世界标准差距较大。

上海必须通过积极培育和配置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提高上海高端人才与教育资源的国际集聚能力与配置能力,提升上海的国际教育影响力。上海在医疗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方面远低于对标全球城市,显示对公共医疗的投入不足。上海在增加公共医疗支出比重的基础上,鼓励发展优质的私立医院,鼓励医生在保证医疗工作质量前提下,可以多点提供服务,多方面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同时,上海应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契机引进国外的优质医疗资源,引进发达国家的一流医院,增加医疗供给,提升医疗质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第四,建设国际文化社区,加快产城融合。上海公共图书馆规模大,但数量少,无法满足居住在不同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阅读需求。借鉴全球四大城市图书馆数量多、规模小、均衡分布于社区中的经验,上海应在原有大图书馆的基础上,建立小规模的社区图书馆,满足居民便利阅读的需求。在国际游客数量、留学生数量等文化和谐性方面,上海远落后于全球城市的平均水平。

针对上海缺乏国际文化吸引力问题,上海应该发挥海派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积极配置多元文化资源。强化文化多样性,以提高全球城市的文化吸引力,推进打造国际活力之都,吸引更多的国际旅游者。纽约、伦敦均拥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居民社区,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纽约唐人街和犹太人定居点,他们不仅成为纽约的品牌旅游景点,也成为纽约多元文化创新的发源地。上海需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国际社区,建设吸引外国人才移民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魅力。在基本居住条件方面,上海和东京相当,但和纽约、伦敦、巴黎相比只有其二分之一左右的水平,有一定差距和提升空间。

2050年,上海城市人口将进一步提高,亟需解决住房需求,需要通过更新现有城市建成区,实现特定区域高密度住宅改造以容纳未来的人口增长。为解决交通瓶颈问题,节约居民工作的通勤时间,住房与工作空间毗邻建设,做到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满足居民综合性需要、生活与工作空间紧凑型的宜居社区。同时,应对上海人口老龄化趋势,未来住房供给应关注居民对不同类型住房的需求。

最后,引导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宜居环境资源保障力方面,上海是对标城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存在较大追赶空间。①强化、细化法律体系,而且能够有效实施。个人、企业与机构对自身产生的负面环境效应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做到不能、不敢产生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行为。②强化行政管理、推动公众参。③引进生态税收提升环境质量,支持新能源项目建设,减少碳排放,提升空气质量;鼓励公共交通,实现交通节点便捷转换和无缝衔接;限制私人汽车的使用,提升公共交通使用效率,建设步行、自行车公共道路和街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