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门前摆放着四色垃圾桶、宣传引导标志随处可见、一次性用品“消失”……在全国两会驻地,一个个这样的新变化提示着大家,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实施,两会驻地正带头践行,引领垃圾分类和减量新风。(5月20日《北京日报》)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陆续来京参会。今年两会必将成为“特殊”的两会,这种特殊不仅体现在正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防疫工作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也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垃圾分类。今年5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除了加强引导管理北京市四类垃圾的分类工作之外,还明确规定,应当减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用品,酒店宾馆也停止主动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因此都将给两会带来新变化。

北京会议中心作为两会的驻地,今年在会议区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并减少一次性垃圾袋、纸杯、杯垫的使用;客房内也不再提供一次性的牙刷、拖鞋、牙膏、香皂、浴液、梳子等一次性用品;对于厨余垃圾,从“减量”开始做起,并探索将厨余垃圾处理后的残渣制成土壤改良剂,作为底肥用以养花、种草。

当两会遇上垃圾分类,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垃圾分类”这次不仅是两会的议题,也是参会的代表委员切身参与的实践行动。其实关于“垃圾分类”的话题,近些年两会上也都讨论过,然而在今年的北京,这一话题从纸面上落实到现实工作生活中,尤其是参与讨论决策的代表委员们示范执行,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代表委员们在参加两会期间,以身作则,主动配合参与北京垃圾分类的行动,也能够给他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认知,甚至有时候他们还会实地现场调研,体现并完善在所提交的议案和提案上。

北京新版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还不到一个月,加上防疫局势的严峻,因此也面临很多挑战。赶上两会,也是对北京已经实施20天垃圾分类工作的一次检验、一次提高、一次完善的过程。一些比北京提前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比如上海)的代表委员来到北京后,体验北京的垃圾分类工作,也会提出一些意见建议,把他们遇到的经验和教训与北京分享,更有助于推进北京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执行。

其实“垃圾分类”在中国提出了好多年,但过去只是引导倡议性质的推进,效果并不明显。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对于铺张浪费、垃圾围城等现象越来越关注,近一年来带有强制性、处罚性的垃圾分类条例在各地纷纷出台,有效推进了垃圾分类走向深入。

北京率先启动强有力的垃圾分类工作,今年两会驻地开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带头践行,这种自上而下的分类工作,必将促进垃圾分类在全国推广,引领垃圾分类新锋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