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英国同阿根廷爆发了马岛海战,在这场战争当中,英国以少胜多,共造成600多名阿根廷士兵的伤亡。在马岛海战结束不久,撒切尔带着胜利的骄傲,来到中国,商谈香港问题。可是在长达2个多小时的会谈当中,撒切尔夫人几近崩溃,没有想到我方如此强硬。会谈结束,撒切尔夫人神情恍惚,在大会堂的台阶上摔了一跤。

英国为何死磕马岛

马岛位于南大西洋,面积1.2万平方公里,比北京市稍微小一点,是香港土地面积的10倍。和香港一样,马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麦哲伦海峡咽喉要道,被人们称之为通往南大西洋的“钥匙”。同时也是南美大陆的前哨,由于离南极洲比较近,也是科考探险队物料补给站。

除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20世纪70年代,马岛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而且马岛还盛产铝、银等矿产。历史上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丰富的矿产,英国、法国、西班牙都曾为此争夺过。

阿根廷自1979年以来,经济不断恶化,1981年通货膨胀率更是高达60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1.4%,失业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1/3,外债也高达340亿美元。面对如此恶劣的国内局势,军政府却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为了稳固政权,只能将国内的矛盾转移,以此缓和日益尖锐的国内矛盾。

撒切尔上台后,虽然压缩了海军开支,减少了马岛的防务力量,但是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上,依然是仅次于美国与苏联的。1980年,美国对阿根廷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军事装备上。美国与阿根廷不仅在武器、军事上展开合作,而且人员培训上也大力支持阿根廷。这让阿根廷有错误的判断,认为美国会支持阿方。

其实英国国内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讨论如何归还马岛,英国距离马岛1300公里,而距离阿根廷不到500公里。自1979年撒切尔上台以来,英国自身也遇到很多问题。马岛气候恶劣,常驻人口非常少,非常不适宜驻防。英国曾经试图通过谈判的手段,将马岛归还。1982年,阿根廷国内民粹声浪日益高涨,军政府仓促间做出决定,导致本可以谈判的马岛问题,却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外交的智慧

英国对于阿根廷突然出兵占领马岛是准备不足的,撒切尔迅速成立战时内阁,制定了包括政治谴责、经济制裁、军事打击等一系列战略决策。

英国自1956年,丢失苏伊士运河之后,导致国际地位以及政治声望迅速下降。现在阿根廷的挑战,也让英国国内群情激愤,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支持撒切尔政府,政府获得自二战以来全员投票认可。

从1982年4月份开始,英国舰队在海上进行了近乎实战的三军联合演习。英国由于离战区比较远,撒切尔内阁决定只负责政策方针制定,对军事行动不作任何干预,这让前线指挥官有充分的决策权。

在国际舆论上,英国也获得了联合国以及盟友的支持,联合国通过决议让阿根廷撤军,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这让阿根廷十分被动。虽然阿根廷是美国的盟友,但是却在出兵马岛问题上有严重的分歧,美曾试图说服阿根廷退兵,最后无果而终,这也让美国走到阿根廷的对立面。

相较于中国,我们给英国留足了谈判时间,从1982年谈判到1984年谈判成功,留足了缓冲时间。谈判过程中,中方也给英国合理的台阶,比如自治问题上,中方认为什么都可以谈,这也显示了我们的政治智慧。中国收回香港,也给阿根廷一个完美的示范,有理有度的外交,是能够达到主权述求的。

相关文章